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423篇
测绘学   232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195篇
地质学   1047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8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1.
根据曹娥江大闸的环境特点,对不同厂家的喷涂金属涂层和富锌涂料进行了浪溅区、潮差区和大气区的室外近2年的暴露试验以及室内近10 500 h的盐雾试验、盐水周期性浸泡试验和盐水浸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喷涂金属层耐腐蚀性能普遍优于富锌涂料层;在试验采用的富锌涂料中,高锌粉含量的富锌涂料防腐蚀性能优于低锌粉含量的富锌涂料;从长效防腐蚀角度考虑,建议采用喷涂金属防腐蚀措施.  相似文献   
92.
基于高分辨率的单道地震和多波束测深数据,识别并对比了东海陆架中部同一海区相距20余万年的层U14和层U2两期沙脊群,其中层U14期沙脊属于埋藏沙脊,位于东海海底以下90 m深处,推测属于距今320~200 ka的海侵体系域(TST),沙脊顶界面是该期海侵的最大洪泛面(MFS);层U2期沙脊位于东海陆架,属于衰退沙脊,系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TST,顶界面是LGM以来的MFS。尽管两期沙脊形成年代相距20余万年,地层层位相距近90 m,但是沙脊群总体走向一致,表明距今2×105 a以来东海陆架潮波基本格局稳定。从层U2期可识别出4个亚期沙脊,通过多波束海底地形图可识别出4组走向的沙脊,多亚期、多走向沙脊是LGM以来海平面阶梯状波动在海底地形演变过程中的响应证据。  相似文献   
93.
新型珊瑚海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全珊瑚海水混凝土(coral aggregate seawater concrete,简称CASC)的脆性问题,采用碱式硫酸镁水泥(basic magnesium sulfate cement,简称BMSC)为胶凝材料和剑麻纤维为增韧材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全珊瑚海水混凝土(NCASC),系统测定了基本力学性能,并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的CASC、碱式硫酸镁水泥砂石混凝土(basic magnesium sulfate cement concrete,简称BMSCC)、普通砂石混凝土(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简称OPC)以及普通轻骨料混凝土(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简称LAC)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立方体抗压强度(f_(cu),m)在15~35 MPa范围内的NCASC的轴心抗压强度(f_c,m)、劈裂抗拉强度(f_(sp),m)与f_(cu),m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线性关系;对于f_(cu),m为15~35 MPa的混凝土,相同强度NCASC的f_c,m高于OPC、LAC及BMSCC,其f_c,m与f_(cu),m比值最大,大致在0.85~0.96之间,NCASC的f_(sp),m比OPC和LAC高,但比BMSCC低,且随着强度的提高,OPC与NCASC的f_(sp),m间的差距在增大,而LAC和BMSCC与NCASC的f_(sp),m间的差距在缩小;在强度等级C15~C55的范围中,NCASC和CASC的f_(sp),m、f_c,m与f_(cu),m之间的关系基本可以采用相同的线性回归方程来描述,利用这两个回归线性方程得到对应于标准强度等级的CASC和NCASC的f_(sp),m和f_c,m数据,为CASC力学性能研究与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
95.
基于二维水动力模型,在仅考虑潮流作用条件下,通过计算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并结合粒子追踪方法研究了辽宁大连—朝鲜龙渊郡连线北侧的北黄海北部海域的潮余流结构和粒子运移的趋势。结果表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整体较小,呈现由南向北的流向,但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和朝鲜半岛沿岸的海域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较大。对比粒子追踪计算的结果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的结果表明,流向与粒子运移路径基本一致。该海湾的余流及粒子运动规律特点对辽东半岛东岸及朝鲜半岛西侧海域的排污及污染控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
随着石油、天然气、地热井等勘探开发钻井深度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机械钻井方法表现出效率低、能耗高等缺点,因此有必要研发新型高效的破岩钻进技术.电脉冲钻进具有破岩效率高、能耗低、井壁质量好等优点,是目前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型高效破岩方式.介绍了高压电脉冲放电破岩分类、电脉冲钻进技术应用前景、电脉冲钻进原理及电脉冲破岩钻进研究现状,并对电脉冲破岩钻进装置、电脉冲破岩过程及电脉冲钻进基础理论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在总结电脉冲钻进岩石破碎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了电脉冲钻进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
烃源岩生烃增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不仅体现在规避钻井风险、设计采油方案等工程应用层面,同时也是油气成藏尤其是运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在生烃增压识 别、生烃增压理论计算、生烃增压物理模拟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烃增压对于油气初次运移及致密油成藏研究的意义。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增压所造成的烃源岩间歇性破裂,并由此引发的烃源岩幕式排烃,是油气初次运 移 较 为 普 遍,也是较为基础的存在模式;由生烃产生的流体超压是油气能够进入某些致密储层富集成藏的动力基础。根据目前的研 究 现 状,提出了关于生烃增压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8.
以大弹涂鱼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结合外周血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镉胁迫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的遗传损伤。结果表明:(1)镉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是遗传毒性而非细胞毒性,并且产生的遗传损伤存在显著(P0.01或P0.05)的剂量效应,染毒1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29.592x-10.576(r2=0.9786),y=28.417x-14.859(r2=0.9857),染毒2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32.044x-5.0235(r2=0.941),y=29.911x-9.539(r2=0.9635)。(2)DNA的损伤程度和污染胁迫之间存在着时间效应。以上结果表明,DNA损伤可作为大弹涂鱼受镉胁迫时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99.
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以来,外大陆架划界工作引起了地质、法律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为论证海底扇这一特殊海底地形在外大陆架划界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全球典型的10个海底扇共同特征的统计,运用CARIS LOTS 4.0划界软件,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中2大重要地质因素——大陆坡脚位置和沉积物厚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孟加拉海底扇、蒙特利尔海底扇及印度海底扇3个全球典型的海底扇进行了外大陆架区域的划界分析,探讨了海底扇的发育及其对地貌的改造作用,以及对划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海底扇发育的3大主要因素——构造环境、沉积物供给和海平面变化,使大陆坡脚位置的确定成为大陆架划界工作中面临的首要且关键的问题,对外大陆架的划界结果有潜在影响。而海底扇复杂的地质背景和特征,无疑对划界时使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规定条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考虑海底扇影响的前提之下,陆坡坡脚位置会因其地形的变化向前推进或后退,峡谷和水道的分布对选区剖面确定最大坡折点的位置也会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外大陆架划界工作中,不但需要考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法律条款,海底扇及影响其形态、分布等3大重要因素的规律性,也是未来划界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0.
运用三维海洋模型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采用有限体积计算方法,引入了"干、湿"判断,建立了天海达工程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流和泥沙输移模型,预测分析了天海达工程建设后对附近海域水动力和地形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后对其西侧潮流影响较大,东侧与南侧影响较小,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程度减小,在距离工程1200 m以外海域流速相对变化值大约在8%以内;工程建设前后,静风条件下,工程附近海域地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岸线的改变,工程东西两侧500m范围内近岸海域淤积程度增大,淤积增大幅度范围为0.05~0.1 c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