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84篇 |
免费 | 1842篇 |
国内免费 | 10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85篇 |
大气科学 | 872篇 |
地球物理 | 1077篇 |
地质学 | 3375篇 |
海洋学 | 927篇 |
天文学 | 57篇 |
综合类 | 556篇 |
自然地理 | 8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8篇 |
2023年 | 245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60篇 |
2020年 | 285篇 |
2019年 | 295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373篇 |
2013年 | 319篇 |
2012年 | 335篇 |
2011年 | 302篇 |
2010年 | 320篇 |
2009年 | 328篇 |
2008年 | 281篇 |
2007年 | 299篇 |
2006年 | 317篇 |
2005年 | 288篇 |
2004年 | 256篇 |
2003年 | 227篇 |
2002年 | 231篇 |
2001年 | 220篇 |
2000年 | 226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63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39篇 |
1995年 | 141篇 |
1994年 | 106篇 |
1993年 | 103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104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59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4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9篇 |
1964年 | 12篇 |
1959年 | 17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相山牛头山地区铀矿床深部多金属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新的研究与钻探结果揭示,相山铀矿田深部蕴藏丰富的铜铅锌多金属矿产资源,矿田具有\"上铀、下多金属\"的资源空间展布样式,对这种新型矿床的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得到阐明。文章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研究铀多金属矿石中矿物共生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步揭示了含矿流体的性质及其成矿机制。新的资料表明,铀矿化下部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3期:第1期形成粒状石英-黄铁矿组合;第2期形成石英-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毒砂-菱铁矿组合;第3期形成方铅矿-辉银矿-黝锡矿-方解石组合。对不同矿化期次脉石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观察鉴定、温度测试、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及硫化物S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山矿田多金属成矿流体早期为深部岩浆来源的富CO2流体,晚期为深部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物。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120~300℃)、低盐度(w(NaCleq)=4%~8%)的热液流体。从早到晚,多金属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浅部流体的混入造成的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可能是Cu、Pb和Zn等成矿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2.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有限区域模式,检验了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高原对冷暖空气的阻隔是我国西北地区很少出现气旋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会有气旋强烈发展。西风槽的结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等对高原动力作用十分敏惑;近地面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平流层上庞大的南亚高压也明显地受高原影响。 作者认为,在数值模式中,地形在垂直方向过度地平滑及在水平方向的过度扩张,会造成在模拟不同尺度系统动力效应时出现失真,从而导致预报误差的增大。 相似文献
113.
114.
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可以拓展到地质、地貌、生物、考古、社会、美学和文学等。建安文学创立\"丹霞\"名词,《水经注》记录韶石,明朝的伦以谅第一次在丹霞山作诗\"丹霞碧汉间\"。1870年李希霍芬将丹霞山地层命名为\"Deck-Sandstein(被砂岩)\",1927年冯景兰和朱翙声提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本文提出包括丹霞山在内的南岭山脉经历了新构造运动的8次隆升(乳源石坑崆主峰、黄土与红土分界面、丹霞山5级夷平面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丹霞盆地形成于中生代,主景区地层产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燕山运动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节理,新构造运动隆升沿着节理侵蚀崩塌形成丹霞地貌。 相似文献
115.
世界范围内的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带内常在区域上出现以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为主要脉石矿物的富碳酸盐型铅锌矿化和以碳酸盐+萤石为主要脉石矿物的富氟型铅锌矿化这两种矿化形式,但不同元素组合的出现在成因上是否有相关性并不明确。青藏高原\"三江\"成矿带中段玉树地区同一矿集区内近同时发育了东莫扎抓富碳酸盐型和莫海拉亨富氟型铅锌矿床,二者均为碳酸盐岩赋矿,以逆断层为主要控矿构造,具有层控的矿体产状特征,矿石矿物均为方铅矿+闪锌矿,但是,东莫扎抓矿床以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为主要脉石矿物,莫海拉亨则以方解石+萤石为主要脉石矿物。研究表明,两个矿区含钙矿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有差异。东莫扎抓矿区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具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相对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Eu负异常明显的特征,在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呈现右倾或轻微右倾的\"V\"字形曲线。莫海拉亨矿区方解石及萤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有明显的Eu负异常,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呈现轻微的\"M\"型曲线。稀土元素总量上,东莫扎抓(0.46×10-6~10.79×10-6)较莫海拉亨矿床(0.25×10-6~5.88×10-6)高。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两个矿床的含钙矿物都沉淀自与岩浆作用无关的热液流体,伴随硫化物沉淀,流体盐度降低,还原性变弱。莫海拉亨矿床除具有一套和东莫扎抓矿床来源一致的流体外,还具有另一套来自深部变质基底的富氟流体,这套流体控制了富氟型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沉淀位置,使其在区域上更靠近逆冲体系主逆冲带,且多在区域上最底层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这一认识解释了世界上多个碳酸盐岩容矿铅锌成矿带内同一空间、时间范围内两套不同类型铅锌矿床型式共同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6.
浙江“常山式”萤石矿床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山式\"萤石矿床是近年在钦杭成矿带发现并被评价的一种新类型矿床,与产于碳酸盐岩中的充填交代及层控型萤石矿床不同,其矿体赋存位置及矿石特征有其独特性。以往勘查的矿体主要分布在岩前短轴背斜的南东翼、岩前岩体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外接触带。位于背斜转折端的苦麻岭矿床的发现,丰富了\"常山式\"萤石矿床的成矿理论。研究表明,寒武系碳酸盐岩岩性差异与成矿关系并不密切,矿体顶底板Ca F2含量特征说明成矿作用以充填为主。燕山晚期高氟岩体侵位是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岩体外接触带的\"虚脱冒落\"构造及层间构造带为主要控矿构造。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总结了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为浙西北乃至华南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7.
深层地下水及其可利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层地下水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现代补给来源很少、恢复更新速度极其缓慢的地下水。国内外专家对区域大型沉积盆地中的深层地下水的运移机制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存在水力连续性。尽管在学术上存在着主张和反对开采深层地下水的争论,但实际情况却是世界上许多干旱国家和地区正在开采或计划开采深层地下水,并且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主要是开采其储存量,其可利用限度取决于是否允许消耗其储存量及允许消耗多少储存量。开采战略要么是选择长期开采要么是选择替代解决办法,如果选择前者,那么分阶段、分层位开采并给予其足够恢复、更新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8.
119.
采用镍锍火试金法结合ICP-MS分析了12个北大别白垩纪镁铁-超镁铁岩样品的Ir,Ru,Rh,Pt和Pd的含量,结果显示铂族元素(PGE)的含量较低,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PGE分布模式呈正斜率型,PPGE相对原始地幔略微亏损,而IPGE强烈亏损,Pd/Ir值远高于相应的地幔比值。这些镁铁-超镁铁岩中PGE的强烈分异是地幔低程度的部分熔融过程中,PPGE主要受硫化物控制,而Ir则存在于非硫化物相如尖晶石,可能还有合金之中造成的。同时,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表明这些镁铁-超镁铁岩是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