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大气科学   21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线偏振雷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定量测量降水,反射率因子ZH、差反射率因子ZDR、差相移率常数KDP都可以用来反演降雨强度,而KDP的测量误差大小是影响反演降雨强度效果的关键。本文从理论公式出发,计算和分析了不同方位平均、距离平均、不同谱宽σV等因素对差传播相移ΦDP测量精度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表明:ΦDP的测量误差随着样本对数M、距离平均区间的增大而减小,随σV的增大而增大(σV=1 m/s时例外),此外,还总结了3种由ΦDP计算KDP的方法,并对这3种方法的测量误差进行了比较,发现方法二的测量误差很大,方法一和方法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使KDP测量精度达到0.1°/km。  相似文献   
122.
围绕气象业务需求和雷达气象的国际前沿,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及雷达新技术以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为主要目标,开展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质量控制、风场反演、三维数字组网等工作。双多普勒雷达和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在暴雨和对流系统三维探测、反演、中尺度动力和热力结构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业务单位和雷达生产厂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暴雨和新疆对流过程风场中尺度结构分析等方面形成了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方面形成了有业务应用前景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3.
该激光多普勒雷达系统主要用来探测大气晴空三维风场。晴空大气风场精细结构的探测对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边界层结构研究、城市环境监测和预报、大型活动特种气象保障、飞行安全等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研制探测大气三维精细结构的小型化可移动非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实现了车载小型化,将现有的风场一维探测扩展为二维、三维探测,提高了探测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气象业务观测的需要。该系统将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气象保障,提高海面风场的监测和临近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4.
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估算降水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王建林  刘黎平  曹俊武 《气象》2005,31(8):25-30
用美国KOUN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2003年5~6月观测的两次强对流降水的天气过程资料,研究了从冰雹云降水回波中剔除冰雹回波得到液态降水区域的方法,冰雹回波剔除的结果保证了估测降水量不受冰雹的影响;分析了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几种估测降水强度方法的差异,并与地面雨量站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了KDP计算方法本身对降水估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的估测降水中,不同降水估测方法得到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利用KDP估测降水的方法不适合小雨阶段的测量。  相似文献   
125.
在973“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安徽省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等单位合作,在国内第一次利用我国生产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依靠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力量开展了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提出了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订正的概率配对方法,发展了基于区域膨胀方法的退速度模糊方法,完善了涡度-散度方法、  相似文献   
126.
刘黎平  徐宝祥 《高原气象》1989,8(2):181-188
为了确定713型双线偏振雷达的探测精度,本文利用电磁波的矩阵传播法计算了考虑椭球形雨滴在不同空间取向下,雨区衰减对713型双线偏振雷达的可测量反射率因子Z_H、差反射率因子Z_(DR)的影响。并利用已有的统计理论讨论了该雷达的取样误差,为实际雷达改装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7.
该激光多普勒雷达系统主要用来探测大气晴空三维风场.晴空大气风场精细结构的探测对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边界层结构研究、城市环境监测和预报、大型活动特种气象保障、飞行安全等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研制探测大气三维精细结构的小型化可移动非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实现了车载小型化,将现有的风场一维探测扩展为二维、三维探测,提高了探测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气象业务观测的需要.该系统将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气象保障,提高海面风场的监测和临近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8.
新疆地区一次对流性降水的三维中尺度风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4年外场试验获得的乌鲁木齐和五家渠C波段双多普勒雷达资料, 分析了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和资料的可靠性, 研究了2004年8月8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和五家渠的一次强对流性降水的回波和风场中尺度结构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这两部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相关很好, 雷达基线上的径向速度基本一致, 资料可靠, 适合进行双多普勒雷达观测; Cressman插值的影响半径的变化对风场的中尺度结构基本没有影响, 径向速度误差引起的风场反演误差与该点所处的位置有关, 1 m/s径向速度误差也不会改变风场的中尺度结构。该过程为对流单体发展为对流带状回波的过程, 在对流单体的左侧生成新的对流单体, 逐步发展为长度约90 km范围的带状对流系统, 该系统恰与较强的东北风和较弱的西风形成的辐合相对应, 上升气流与强对流回波相对应, 不同对流单体有各自相独立的风场结构。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得到对流系统的内部风场有利于了解对流系统的内部动力过程, 从而探讨降水的形成和演变机理。  相似文献   
129.
CINRAD三维拼图产品显示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拼图产品显示系统是采用三维VTK(Visualization Toolkit)技术,结合具体的空间体绘制算法,开发的显示平台。此显示平台针对中国气象科学院国家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开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3D组网拼图产品,在兼顾实时处理和事后分析的需求下,实现了包括X,Y,Z平面在内的空间任一切面的雷达回波强度显示,运用光线投影算法实现了雷达回波数据的空间整体三维重建显示。同时结合多种产品的二维平面显示功能以及二维和三维的交互功能,更为直观和全面的展现了空间回波的分布状况,使得三维组网产品的优势在业务系统上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0.
区域雷达网同步观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长江中游的合肥、宜昌、武汉、常德和长沙雷达周围的1:25万的地形高度数据得到各雷达的混合扫描仰角和等射束高度拼图。选用2004年7月17—19日5部雷达同步观测的雷达体扫资料,分析了各雷达的最低扫描仰角;在尽量排除地物杂波、波束阻挡、距离衰减和波束展宽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5部雷达构成的有重叠覆盖区的7个雷达对的反射率因子差异。结果表明:(1)对雷达最低扫描仰角进行分析可以检查雷达的仰角标定,武汉和合肥雷达平均最低观测仰角比VCP21扫描方式规定的要低;(2)用雷达对等距离线上的反射率垂直剖面可以分析雷达对同步观测的回波空间位置和强度差异,常德雷达和其周围雷达同步观测的回波高度明显偏低;(3)用雷达对等距离线上某高度的反射率因子曲线变化的一致程度可以分析雷达的方位标定,这5部雷达没有明显的方位定标偏差;(4)用雷达对等距离线上某高度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差可以分析雷达对同步观测的系统观测差,宜昌雷达和其周围的雷达相比,观测的回波强度偏强,而武汉和其周围的雷达相比,观测的回波强度偏弱;(5)反射率因子差的时间平均值随着反射率因子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当观测的反射率因子越大时雷达对的反射率因子差的时间平均值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