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河流下切作用是深切河谷区地貌演化的重要地质营力。它常常通过对河道的下切和侧蚀过程等影响着河谷两侧斜坡的稳定性状态和斜坡演化。目前,在河流下切作用下斜坡岩体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的定量化关系等方面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深切河谷区斜坡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托青藏高原深切河谷区(澜沧江—金沙江)和G214左贡—虎跳峡段,基于岩体质量评价BQ系统和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利用现场调查、统计和Matlab、Topotoolbox、ArcGIS、Origin等工具手段,研究了研究区河流陡峭指数(ksn)和岩体质量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关关系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岩体质量与断裂密度、ksn、工程岩组的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0.67、-0.11,即岩体质量与ksn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基于横剖面形态提取和河谷边坡应力特征区分析发现:本文所研究岩体质量的特征分布区主要为对河流下切作用作出实时敏感响应的斜坡段,即河流下切作用的强烈影响段。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在深切河谷区,k  相似文献   
22.
以走滑型地震为例提出了震源孕育的三维组合模式.在以往的组合模式基础上增加了震源下部的应力调整单元.这一应力调整单元由流变介质组成,孕震时不积累应力,而是将应力转移至上部的应力积累单元;在发震时该单元以其特有的粘滞性可以止裂;震后以其变形的时间依赖性可以控制余震发生.该调整单元的作用可以由地震后断层的蠕动曲线得到部分验证.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勘探最成功的两个地区--威远震旦系气田和资阳震旦系含气区天然气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的详细比较,得出 ①资阳含气区和威远气田的原始烃源相同,均是下寒武统生成的油裂解的天然气,不同的是资阳为残留的气顶气,威远是水溶气脱溶气.②资阳含气区和威远气田震旦系碳酸盐岩基质孔隙度相近,资阳地区溶蚀洞穴发育,但裂缝不发育,储层渗透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威远地区储层洞穴不发育,但裂缝发育,形成统一的裂缝-孔洞系统.③威远地区具有统一的圈闭,闭合度高(800 m),闭合面积大(895 km2).资阳含气区不具有统一的圈闭,多为局部的小高点.④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使资阳统一含气区分散化和气藏变小,形成多压力系统的含气区;威远地区快速大幅度隆升, 溶于水中的天然气脱溶, 形成具同一压力系统的整装气田.⑤资阳含气区的成藏过程为 (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气顶天然气→隆升调整→现今(残留)含气区,其天然气藏是隆升调整成藏,是在原古气藏的基础上改造残留而成;威远地区的成藏过程则是(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天然气大量溶于水中→隆升使得带有大量天然气的水向威远运移和天然气脱溶→现今(新生)气藏,属天然气的脱溶成藏.资阳含气区受古构造的控制明显;威远气田则主要受今构造的制约.因此, 在四川盆地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中, 既要研究其古构造的特征和演化, 也要研究今构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才能发现不同类型的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24.
云南丽江-剑川断裂带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晶莉  刘顺  张燕 《云南地质》2012,(1):113-116,92
断裂带左旋运动起始于新构造运动。早更新世丽江盆地形成之后,斜向穿过丽江盆地的丽江-剑川断裂带对丽江盆地形成现今形态有很强的改造作用。丽江-剑川断裂带最新的一次活动应在早更新世后,以脆性变形为主,韧性变形为辅的断裂带,近期活动深度不很大。  相似文献   
25.
为在该市地质灾害防治中提高灾害管理、评估和预测技术,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该市地质环境管理数据库系统.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和瓦片地图技术实现地质环境数据和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机集成、图形化显示、查询和分析.采用B/S架构实现多人对同一数据的访问,大大缩短灾害上报和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26.
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一汉旺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地质灾害链遗迹及治理工程为资源特色的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学科普和美学价值。对公园典型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参考国家标准和前人分类方法,对其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分类、评价,提出保护建议,以期促进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及地质公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文献,对经病理证实的2例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异位支气管囊肿中,1例位于胃食管区,另1例位于左腹膜后区。两例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较高的肿块影,增强扫描表现为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其中一例病灶有厚壁,壁均匀光滑,增强表现为环形强化,另一例病灶内部可见分隔及钙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CT有助于敏感地发现异位支气管囊肿,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增强表现,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8.
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湖北省西部的黄陵穹窿具有基底加盖层双层结构,其暴露的基底主要以黄陵花岗岩为代表.该穹窿对长江三峡的形成演化、四川-江汉盆地一带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三峡大坝的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控制和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黄陵花岗岩的裂变径迹特征分析,结合夷平面分析和野外实测阶地地貌数据,获得了黄陵穹窿自65Ma以来的隆升速率、隆升高度等方面的数据:① 65~7Ma,隆升速率为24.6~7.4m/Ma,隆升高度为1426.8~429.2m;②7Ma至今,平均隆升速率为204.1m/Ma,隆升高度为1428.7m.其中7~0.73Ma,隆升速率由0.009~0.013m/ka增加至0.293~0.387m/ka;而0.73~0.01Ma以来隆升速率由0.058m/ka增加为1.033m/ka,平均隆升速率为0.134m/ka,显示出隆升早期较慢,后期加快的趋势.65Ma以来,总的剥蚀厚度至少为2455.5~1457.9m,其中7Ma以来剥蚀的厚度为1028.7m,剥蚀速率为0.147mm/a.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隆升历史,与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同时约束了长江三峡的形成时间和过程,证实了三峡是一年轻的河谷;该区隆升所引发的地表活动也可能会对三峡大坝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隆升作用特征-低温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比研究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泸定地区低温年代学样品(ZFT样31件、AFT样56件和 A(U­Th)/He 样37件)各参数(隆升年龄和隆升速率)特征表明,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抬升冷却过程具由北向南的递进隆升特征,南部丹巴弧形带与北部茂县弧形带产生了显著的隆升剥露“翘掀式”调整,北部弧形带隆升剥露较早、速率先快后慢,南部弧形带隆升剥露较晚、速率先慢后快; 且在早中新世研究区处于平静期,抬升剥露作用显著减缓。年龄及抬升冷却速率等值线垂向上浅部(70℃等温面)较深部(110℃等温面)弧形展布特征显著; 平面上总体向南具连续弧形变化趋势(年龄变新、隆升速率增大)。抬升冷却(剥露)特征显示出中央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对该地区隆升过程的强烈影响,以及弧形构造格架对浅部地表抬升剥露的显著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
藏南洛扎地区洛扎断裂属于区域上定日—洛扎断裂的东段部分,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断裂,但其总体研究程度较低。运用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的方法研究了洛扎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表现和活动历史等,讨论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格局形成中的意义。主要认识如下:(1)洛扎断裂现今主要表现为一条规模大的脆性-脆韧性断层,SWW—NEE走向,高角度倾向NNW。断层带内发育劈理带、断层泥、构造角砾岩等。运动性质主体表现为正断层。(2)洛扎断裂的南北两侧地块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形特征,南侧为平缓的大型背斜-向斜构造,北侧为近NWW—SEE走向的倒转褶皱-断层构造。(3)洛扎断裂经历了多期活动,中生代正断活动,古近纪逆冲活动,中新世韧性伸展,中新世晚期逆冲活动以及上新世—第四纪正断活动。现今断层展示的更多是最后一期活动的形迹。(4)依据其规模大、多期活动性、两盘构造变形与沉积的系统差异性等肯定了其作为构造分区断层而存在。(5)洛扎断裂和藏南拆离断层(STD)在研究区均有出露,局部二者出露线近于重合,但洛扎断裂以高角度断面切割了平缓的STD。洛扎断裂是比STD具有更悠久地质历史的区域性断层,只是后者中新世以来的活动性更多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