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101篇 |
地球物理 | 50篇 |
地质学 | 163篇 |
海洋学 | 74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为了使滑坡敏感性分析结果更为准确,选取科学的分级方法以及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是关键。以云南省墨江县作为研究区,选取9项影响因子,通过频率比法对滑坡影响因子进行分级,利用证据权法—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模型(WOE-PPMCC)对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进行分析,并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墨江县滑坡进行敏感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因子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坡向、断层、道路、坡度、河流、高程、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NDVI;2)研究区域可划分为低敏感区、中敏感区、高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0.69%、30.56%、28.75%,各分区分别发育有8处、43处、332处滑坡,各敏感性分区内滑坡点的比例呈现出随敏感性等级的升高而依次递增的良好正相关性;3)WOE-PPMCC模型精度高,数据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实现了用较少的高敏感区来尽可能多地体现已知滑坡点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指导防灾减灾实际工作,研究结果可为滑坡灾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163.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B(UVB)的照射下会导致皮肤光老化。海藻多糖是一类结构复杂的海洋酸性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寡糖因分子量低、水溶性好等特点,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应用潜力。本文以硫酸化半乳岩藻聚糖(DF)和褐藻胶寡糖(AOS)为活性成分,κ-卡拉胶(κ-Car)为基质制备了多功能海藻多糖复合膜——FAC膜,通过理化性质表征以及体内实验探究其对UVB诱导的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理化测定结果表明, FAC膜具有良好的吸湿和保湿性,在不同pH环境下具有缓释DF的效果。FAC膜在去离子水中浸泡3 min后,具有较好的黏弹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FAC膜处理可提高皮肤含水量,减少UVB诱导引起的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的增加;提高皮肤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降低促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提高胶原蛋白特征氨基酸酶羟脯氨酸(HyP)的浓度以及有效降低胶原蛋白降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 FAC膜具有保湿、缓释和便于使用等良好理化性质以及修复皮肤屏障、抗氧化、抗炎和抑制胶原蛋白降解的良好生物活性,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的制剂。 相似文献
164.
165.
针对CMA-GFS模式在东亚地区中期预报性能极端下降事件,选取2021年12月30日12时(世界时)预报个例,利用向后误差回溯法和集合敏感性分析进行误差溯源,并通过松弛试验确认误差源区为格陵兰岛以东地区。模式在该地区第24小时预报偏差及其向东传播是导致模式在东亚地区第6天出现预报性能骤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松弛不同模式预报变量以追踪分析每个预报变量对东亚地区预报误差的贡献,发现东亚地区预报误差主要由误差敏感区的位温(
166.
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浅部赋存有储量可观的低品位固体钾盐资源,通过水溶开采即固液转化的方法为企业10万吨/年的钾肥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随着水溶开采工作的持续进行,目前马海钾矿区北部浅部固体钾矿的品位进一步降低,给盐田和选矿工艺的调整带来极大挑战。为使这部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本文以马海盐湖钻孔9-13和9-3附近埋深0~3m的固体钾矿样品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室内溶矿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在固体钾矿KCl品位较低时,适当提高溶剂的波美度,有利于K+的溶出,提高溶出液中K+的浓度。(2)溶剂中Na+的浓度太低会溶解盐层骨架,而Na+的浓度太高会导致结盐,生产中应根据钾矿层的实际情况,以满足溶出液K+浓度含量达标为准调整溶剂的波美度。(3)随着马海矿区固体钾矿品位持续降低,当K+的浓度达到盐田生产要求时,钠盐池卤水中Na+的浓度会明显增加,卤水中SO42-相对浓度也相应增加,钠盐池阶段析出的石... 相似文献
167.
【研究目的】典型黑土地分布区土壤硒自然禀赋、成因来源、生态环境效应及人体健康评价为健康地质研究焦点,开展双阳河流域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硒迁移与累积的定量研究,对黑土地富硒农产品开发和地方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测定成土母质、土壤、大气降尘、灌溉水、作物籽实和人发等多介质硒含量,运用GIS、SPSS软件对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及评价。【研究结果】划定富硒土地46.4 km2,主要沿双阳河及其支流分布;硒以人为成因为主,主要来源于大气降尘补充,输入通量为0.21~1.47 kg/km2 · a。土壤、大豆、水稻、玉米和人发硒含量均值为0.305 mg/kg、0.0352 mg/kg、0.0287 mg/kg、0.0198 mg/kg和0.145 mg/kg;作物对土壤硒的富集系数(0.120)远小于1,人发对作物硒的富集系数(4.834)大于1,揭示人发对硒具有较强的浓缩和放大作用,硒在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的迁移与积累呈“V”字型模式。【结论】土壤硒含量整体为足硒或富硒,无硒潜在环境风险。大豆、水稻富硒占比为28.4%、9.4%,未发现硒超标情况,无生物硒中毒风险。人发硒含量明显低于参考值0.20~0.60 mg/kg,人体处于缺硒状态,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应引起地方相关部门关注。创新点:基于系统的生态地球化学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学原理,开展典型黑土区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硒迁移与积累研究,为富硒农产品开发和地方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8.
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肥沃、珍稀的黑土资源,它的保护和利用历来备受关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70年、1995年、2010年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综合动态度、空间变化模型等方法分析东北黑土区近半世纪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发现:①近半世纪以来东北黑土区建设用地、耕地及草地面积总体增加,湿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总体降低,地类变化主要集中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部及西辽河平原地区;②各地类变化均以交变量占主导优势,存在大量空间位置转移;③土地利用程度呈逐年小幅增长的趋势,但仍低于全国水平,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未来,应进一步研究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生态服务功能、碳收支平衡的影响,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相似文献
169.
黑土剖面中常量元素及其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很大的关系,既反映了土壤发生、发育的程度,又反映了物源区的环境变化,是松嫩平原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为了探讨东北典型黑土的成因、成土母质来源以及化学风化的强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海伦地区9条黑土剖面进行了常量元素分析,并与典型风成堆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海伦黑土剖面主要常量元素(SiO2、Al2O3、Fe2O3)之和以及UCC标准化曲线均与典型风成堆积物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表明海伦典型黑土成土母质可能为风成成因;②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平均为63.97,CIA—w(Na)/w(K)图解均显示属于初等化学风化程度,与典型风成堆积物相比,风化强度顺序为:哈尔滨荒山黄土>镇江下蜀土>西峰红黏土>海伦黑土≈洛川黄土;③ 0~30 cm黑土比30 cm以下的黑土具有更高的w(SiO2)/w(TiO2)、w(SiO2)/w(Al2O3)比值,说明晚期海伦典型黑土粒度较粗,石英含量较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表层和深层典型黑土的气候环境及物源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在30 cm左右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0.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榆木山山前,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研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断错地貌与活动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及历史地震的归属问题。本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及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获得了研究点高精度DEM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了微地貌分析,详细区分了榆木山北缘断裂被断错及未断错的洪积扇,根据断错特征使用14C测年方法对洪积扇进行了定年,对榆木山北缘断裂最新地震事件进行了限定。结果表明,榆木山北缘断裂未断错的早期洪积扇年代为2775~2940 cal.a B.P.,表明断裂最新一次地震活动发生在2775~2940 cal.a B.P. 之前。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最新一次地震事件限定在约2775~2940 cal.a B.P. 至3940~4155 cal.a B.P. 之间,该结果不支持公元180年表氏(高台)7 级地震发生在榆木山北缘断裂上的观点。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离逝时间较长,已接近或超过地震复发间隔,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