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篇 |
大气科学 | 77篇 |
地球物理 | 98篇 |
地质学 | 165篇 |
海洋学 | 1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173.
兰州市沙尘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选择兰州市典型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收集两类降尘,并对其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类型降尘粒度特征差别明显。总体上看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都以粉砂为主,但沙尘天气降尘粒度比非沙尘天气降尘偏粗,分选更差。非沙尘天气降尘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分布。而沙尘天气降尘则呈单峰正偏态分布特征,说明沙尘天气沉降物来源比较单一。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分布曲线与兰州黄土的十分相似,说明现代降尘是地质时代风尘活动的继续,现代风积作用仍在进行。而它们粒度参数之间的差异可能与降尘堆积物的粘土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4.
175.
176.
新疆昭苏六次雹暴的雹谱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2年7月新疆昭苏地区6次降雹过程雹谱的连续取样资科,对该地区降雹雹谱进行了分类,并就雹谱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分布作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平均谱的数学表达式。这些工作对研究该地区雹暴的成雹机制、设计人工防雹方案和检验其效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7.
山西繁峙义兴寨金矿黄铁矿热电系数与导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为一大型石英脉型矿床。为了获得含金石英脉空间分带性和相对埋深的信息,利用BHTE-6型热电仪,对35件矿石样品4 158粒黄铁矿进行了热电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的热电导型以N型为主,N型黄铁矿出现率为75.1%,热电系数均值αN为-155.3μV/℃。时间上从早到晚,从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到石英碳酸盐阶段,黄铁矿热电导型组合从N%(P%渐变为N%(P%;空间上从上到下,从1 190 m中段到830 m中段,N型黄铁矿热电系数均值的绝对值|αN|和N%增大,P型热电系数均值αP和P%减小,具正向分带的变化规律。通过上述参数获得矿床的形成温度为143.3~323.3℃,为一中低温热液矿床。热电系数在0~-200μV/℃之间的黄铁矿是富金矿段的标志。按照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现开采中段属矿体的中下部位置,但相对埋深部位稳定。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830 m以下仍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8.
179.
以汶川地震灾害应急遥感监测评估过程为例,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巨灾灾情进行应急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重点对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受灾较重的152个县(市、区)进行了应急评估.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房屋倒损严重,受灾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受灾程度总体上与断裂带分布呈明显对应关系,山区受灾重于平原,农村重于城镇.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12个县(市、区)受灾极为严重,甘肃省文县和陕西省勉县等受灾相对较重,利用地面调查数据验证,证明了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遥感数据研判、空间分析外推技术的自下向上、逐级汇总的应急评估技术路线,能够发挥遥感数据的优势,也能保证应急评估的时效性,同时有利于组织大规模协同运行与综合结果生成,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适合于巨灾灾情遥感应急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80.
在三轴压缩下大理岩循环加载实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围压10、50、100和200MPa,应变率5×10-5/s和室温条件下,采用山东掖县大理岩岩样,在800t高温高压伺服三轴流变仪上进行了连续加载和循环加载实验.对岩样的残余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在低围压下(<100MPa),残余强度与超过极限强度后的循环加载次数有关;超过极限强度后加载弹性模量随着非弹性应变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一个极限值.在高围压下(≥100MPa),残余强度几乎与超过极限强度后的循环加载次数无关;超过极限强度或者产生应变强化后加载弹性模量几乎不随非弹性应变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