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与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主要是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和区域数字地震台阵、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组成。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台阵和数字强震台网数据的集中收集和处理中心 ,同时还保存一部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 ,与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进行各种数据交换 ,另外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也为防震减灾中心的地震应急信息快速响应系统及时提供各种测震数据。国家数字台网中心是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数据的收集、管理、保存、处理和提供各…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基于村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开展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及特色土地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土壤养分N以较缺乏、中等为主;P以丰富为主;K以中等、较丰富为主;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较丰富为主,土壤养分总体水平较好。土壤环境单指标Zn存在小面积的污染风险,污染等级为风险可控,其他指标均为无风险,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无风险为主,土壤环境清洁。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一等(优质)和二等(良好)为主,土壤质量优良。本次研究共发现耕地富硒土壤0.08km2、富锗土壤0.93km2,富锌土壤3.61km2,表明研究区特色土地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83.
前哨林场大地构造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北部的漠河前陆盆地边缘。本文研究了大兴安岭漠河前哨林场侵入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199.9~199.3 Ma、辉长岩形成于(201.8±2.6) Ma,即研究区内的花岗岩、辉长岩均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的w(SiO2)为63.22%~70.10%,w(Al2O3)为12.43%~14.36%,里特曼指数(σ)为0.74~1.65,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平均值为39.43),w(TFeO)为2.80%~4.41%,w(CaO)为1.47%~3.38%,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δEu为0.48~0.84,富集Rb、Ta、K、La、Nd、Zr、Ti等元素,相对亏损Th、U、Sr、P、Eu等元素;辉长岩的w(SiO2)为51.42%~51.98%,w(Al2O3)为17.24%~17.73%,里特曼指数(σ)为3.00~3.53,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平均值为51.07),w(TFeO)为9.06%~9.14%,w(CaO)为5.81%~6.69%,重稀土分馏不明显,δEu为0.86~0.98,富集Rb、Ta、Nb、Nd等元素,相对亏损Th、U、P、Eu等元素。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辉长岩结晶分异的产物,原始岩浆起源于地幔,并受地壳物质的混染改造。研究区侵入岩形成于造山阶段挤压环境,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84.
基于2018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 (EwE)软件构建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对现阶段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相互关系和系统总特征等进行分析,旨在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19,其中鱼类营养级范围较广,为3.22~4.19;浮游动物和其他软体动物受初级生产者和捕食者的双重作用,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7.096,总初级生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为56.866,系统的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429和0.204,说明该生态系统目前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受外界扰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模型进行研究,解析了该海域营养结构和系统发育状况,将为海州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为了探寻不同盐度和17β-雌二醇(E2)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影响,作者设置3个实验盐度梯度,分别为正常养殖盐度(30)、低盐度(0)、高盐度(45),对初始平均体质量分别为0.10607、0.84341、10.94173 g/尾的花鲈,急性盐度胁迫后进行养殖实验,并对前两批幼鱼进行E2投喂处理。结果表明,在3种规格盐度实验处理中,低盐组鱼类都表现出比较显著的生长优势(P0.05),随着规格增大,淡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在盐度处理组中,高盐处理组与正常组鱼类平均体质量在各阶段中无显著差异(P0.05)。经50与25 mg/kg剂量的E2投喂处理后,处理组花鲈幼鱼在体长、体质量方面都出现了明显抑制,且肝质量指数显著增加并出现腹水现象,同时,高盐处理与雌二醇投喂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加强了对花鲈幼鱼早期生长的抑制作用。目前对花鲈幼鱼淡化过程中恢复情况的研究较少,同时未见有关E2投喂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作者研究结果对北方花鲈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的养殖模式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并对E2诱导性别分化同时所产生的生长性能降低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金属镓资源是我国优势资源, 但随着国内外需求量不断增大, 我国金属镓的后备资源逐步短缺。本文系统搜集了我国富镓矿床研究和勘查成果资料, 初步总结了我国富镓矿的分布规律、成矿机制和找矿方向。研究认为, 我国镓矿主要伴生在铝土矿、煤矿和铅锌矿之中, 以铝土矿中伴生镓最为重要。依据不同成矿作用将我国具有工业价值的富镓矿床划分为沉积型铝土矿、堆积型铝土矿、红土型铝土矿、煤矿床和碳酸盐岩型(MVT)铅锌矿等5种伴生镓矿床类型, 并总结了不同类型镓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 我国富镓矿床在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均有发育, 以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四纪为主。其中, 富镓铝土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二叠纪和第四纪, 以石炭纪最为重要; 富镓铅锌矿主要形成于震旦纪和寒武纪; 富镓煤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和二叠纪。空间上, 我国富镓矿床主要分布在晋豫成矿区、右江成矿区、扬子陆块西南成矿区、川—滇—黔成矿带、湘西—鄂西成矿带、湘东—赣西成矿带和华北陆块北缘成矿区等7个区带中。不同类型富镓矿床的成矿机制不同, 一般在风化-沉积作用下形成富镓铝土矿, 镓与铝常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 在生物化学沉积作用下形成富镓煤矿, 镓常以无机态、有机态和混合形式存在, 在我国多以无机态的形式赋存于勃姆石、硬水铝石等矿物中; 在热液作用下形成富镓铅锌矿, 镓可能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以闪锌矿为主的硫化矿物晶格中。根据不同镓矿的成矿作用、富集过程和地质背景, 建立了煤矿、铅锌矿和铝土矿中镓富集成矿的理想模型, 并对铝土矿、煤矿和铅锌矿中伴生镓矿进行了找矿预测, 提出了找矿方向和重点找矿区域, 其中以沉积型、堆积型铝土矿的找矿为主攻方向, 并可兼顾煤矿和铅锌矿等其他伴生镓矿床。  相似文献   
87.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辽宁省朝阳市6期LandsatTM影像,以ENVI 4.5和ArcGIS为图像处理平台,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将朝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五大类,通过对比多期朝阳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的内在变化规律,进而综合评价朝阳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各类土地利用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88.
海南琼海加积井水温同震效应特征和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海南加积井数字化水温2007年1月-2010年4月震中距小于8 000 km、Ms≥7.8大震的同震响应资料,系统分析水温年月日正常动态特征,发现远震引起的水温同震效应特征为上升脉冲,与以往的非自流井水温同震效应以下降为主的认识不一致;水温变化幅度与震中距、震级有一定关系,加积井水温同震效应成因,可用“层内混合”作...  相似文献   
89.
燕山-太行山北段中生代收缩变形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太行山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的逆冲构造、基底为核的大型纵弯褶皱构造,以及韧性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主要有近WE,NWW和NE-NNE向.在总体构造线呈NNE向展布的太行山构造带和辽西燕山东段,均发现有近WE向和NWW向收缩构造变形.收缩变形发生在二叠纪晚期、三叠纪、侏罗纪及早白垩世.它们的发生已经使克拉通遭受破坏.燕山中部近NS向构造剖面复原表明,在135Ma之前的构造变形缩短率约为38%.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显示,收缩变形前的地壳厚度约为35km.如果将上述地质历史时期韧性剪切收缩变形反映的变形深度(20~25km)作为卷入收缩变形的地壳厚度,并假定水平缩短变形量由垂向地壳加厚所调节,则在南北向缩短变形之后地壳厚度可达47~50km,已经接近拆沉构造模型下地壳榴辉岩化所需的地壳厚度.同时,加厚地壳均衡抬升产生的重力势能差,与地壳加厚期间持续不断的岩浆活动导致的岩石圈强度弱化,为在区域构造应力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形下产生中浅部地壳的伸展垮塌创造了充分条件.因此,燕山太行山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克拉通岩石圈浅层稳定状况的破坏,另一方面为在深部可能发生的拆沉作用和在浅部产生强烈伸展变形创造了有利条件.拆沉作用和伸展变形可能同是早期收缩变形导致地壳强烈加厚的结果.伸展变形既可以与拆沉作用相伴发生,也可以单独出现,不宜将浅层伸展变形作为深部拆沉作用曾经发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0.
实际地震具有多维特性,只考虑水平向作用往往不够真实全面,而且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不同于普通地震动,具有周期长、持时长、低频成份丰富等特征,对周期较大的隔震类结构会产生不利影响,在考虑SSI效应(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中尤为复杂,需深入探讨。基于此,建立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地震动激励下,探讨普通地震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对层间隔震结构的不同影响,并分析考虑SSI效应对结构的不同程度影响。结果表明:三维地震下,远场长周期对层间隔震结构产生的地震响应远大于普通地震;考虑SSI效应时,随着土体变软,结构响应增大;针对传统水平隔震支座,在三维远场长周期地震下出现层间位移角和支座位移超限问题,设置三维隔震支座,解决了超限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其隔减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水平隔震支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