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以天山北麓为研究区,通过MOD10A2获得月最大雪盖,在无雪区构建虚拟气象站,提高了样本点数量和空间均匀性。运用普通Kriging和协Kriging法对12月至2月最大雪深进行了空间插值,利用交叉检验法对插值精度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302.
插值算法是GIS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算法,也是DEM多尺度变换时的核心问题。DEM插值算法的分类标准较多,根据DEM表达的地形特征和数学特性,再结合DEM插值的实用性,提出DEM的插值特征分类系统,并对该分类体系中的算法进行阐述。在分析这些插值算法的基础上,提出选取插值方法的先验模型,该先验模型在进行DEM重建时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303.
东海黑潮锋作为中国近海的一类特殊海洋学现象,对水声传播产生的复杂影响已受到关注,但对其影响机制的认识还较为欠缺.应用BELLHOP水声学数值模型分析了典型东海黑潮锋环境下的声场特性,结果表明:穿过锋面时声线干涉伴随的声能强弱空间分布出现明显偏移,同时波导中泄漏的声能对锋面非均匀环境引起的传播损失进行了补偿,使波导区域之外的声能变化小于5dB(声波频率为1 kHz).相比之下,从外海暖水混合层向近海传播时表面声道的瓦解可使传播损失突然增大10 ~ 15 dB(声波频率为1 kHz).东海黑潮锋环境下的声场能量异常分布体现了海底地形和水文环境的共同影响,地形条件对声场样式起支配性作用,而锋面引起的非均匀水文环境则是使声能空间分布出现异常变化的关键调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304.
全球变暖背景下融雪型洪水灾害时空特征正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概述国内外融雪型洪水遥感监测与预警研究进展,探讨了融雪型洪水监测预警研究及应用面临的挑战.其次,总结了现有融雪型洪水监测模型预测效果及其存在不足,以及研究应用中存在的机遇.再次,分析了融雪型洪水监测业务应用现状及其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为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305.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NCAR/RegCM2 has been developed at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NCC),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nd multi-year simulations and hindcasts,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dequate choice of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suitable for the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This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s nested with the NCC/IAP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T63 coupled GCM to make an experimental seasonal prediction for China and East Asia. The four-year (2001 to 2004) prediction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part of a two-part paper, and it mainly describes the sensitivity study of the physical process paraxneterization represented in the model. The systematic errors produced by the different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such as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es,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cloud-radiation transfer process, boundary layer process and large-scale terrain featur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ed on multi-year and extreme flooding event simulations. A number of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has shown that the mass flux scheme (MFS) and Betts-Miller scheme (BM) for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the LPMI (land surface process model I) and LPMII (land surface process model Ⅱ) for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 the CCM3 radiation transfer scheme for cloud-radiation transfer processes, the TK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scheme for the boundary layer processes and the topography treatment scheme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suitable for simulations and prediction of the East Asia monsoon climate in rainy seasons. Based on the above sensitivity study,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RegCM2 (RegCM_NCC) has been set up for climate simulations and seasonal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306.
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人工味精废水。实验前污泥进行驯化培菌 ,在驯化所得污泥指标适宜情况下 ,再对废水处理。结果表明 ,在曝气时间 12h ,搅拌时间 15min ,温度 2 5℃ ,pH值为 7.0 ,污泥体积为 80 % ,污泥指数为 42 %的工艺条件下 ,此方法对生化处理浓度为 2 0 0 0~ 40 0 0mg·L- 1 的味精废水的主要污染指标CODCr和氨氮都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能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07.
本文阐述遗传规划的原理和方法,探讨这一优化方法在地图投影变换中的应用。经实例证明,该方法在投影变换中的应用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308.
中国地区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温度效应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艳  翁笃鸣 《气象学报》2002,60(6):766-773
文中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 (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ISCCP)提供的地 气系统行星反射率、射出长波辐射 (OLR)和云量资料 ,计算了中国地区年、月平均总云量对地 气系统短波辐射、长波辐射以及净辐射强迫的温度效应和敏感性系数 ,并讨论了云对各辐射分量强迫的温度效应与总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地 气系统云辐射强迫温度效应与总云量间具有较明显的曲线相关。云辐射强迫温度效应及其敏感性系数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就中国全国平均而言 ,各月地 气系统云辐射强迫净温度效应一般表现为降温作用。  相似文献   
309.
本文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去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和云量资料,计算半讲座了我国各季和年平均去量对地气系统OLR的强迫及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季的OLR云强迫与总云量,高云量都有较好的相关,且季节变化明显;OLR云强迫和云温室效应的地理分布受云量和云状的影响较大,它们的年变化一般呈弱双峰型,峰值在春,夏季出现。  相似文献   
310.
川东—武陵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内变形是现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武陵地区位于扬子地块的内部,远离板块边界,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绝佳场所。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详细的解析、褶皱构造的形态分析以及沉积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构造格局,探讨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晚中生代以来的两次构造作用奠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认为滑脱层的深度及数量从根本上控制了川东-武陵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变形的差异,褶皱与断裂构造几乎同时形成,川东地区的隔挡式褶皱为单层滑脱变形的结果,而武陵地区的褶皱构造是由于多层次滑脱背景下、差异隆升剥蚀造成的不同构造层次褶皱出露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时期主要经历了五期构造演化。晚志留-中泥盆世、石炭纪末和中、晚三叠世之交,研究区均以整体的抬升作用为主,不发育任何褶皱构造;晚侏罗-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褶皱-逆冲作用;新生代晚期,受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作用的影响,区内断裂带走滑方向发生反转,早期构造被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