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源区性质   总被引:63,自引:19,他引:44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16个代表性岩体共61个样品的分析结果,本区的高锶花岗岩可被明显地划分为低硅岩石组(SiO2 = 53%~60%)和高硅岩石组(SiO2 = 65%~73%),缺乏SiO2 = 60%~65% 的岩石,因而具有"双峰"分布特点.绝大多数高硅岩石属于高钾钙碱系列,而低硅岩石既有属于高钾钙碱和普通钙碱系列的,也有属于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其微量元素以高锶、亏损重稀土及不发育明显富铕异常为重要特征,并以此明显区别于非高锶花岗岩.根据高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将它们与近年来许多天然岩石在不同温压条件下脱水熔融实验所获熔体进行了广泛对比,认为该区高锶花岗岩类的低硅岩石的源岩应为玄武质角闪岩类,而高硅岩石的源岩则为变中酸性火成岩类.源区部分熔融应该是在高温(T > 850~900 ℃)和高压(P ≥ 1.5 GPa)条件下进行的.熔体从源区抽取后的岩浆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长石矿物的分离结晶,因而高锶花岗岩类可能代表起源于加厚地壳底部或壳幔过渡带的较为原始的岩浆.与高锶花岗岩浆相对应的源区残留固相应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石英,属于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矿物组合.这些残留固相或滞留源区可能成为新的下地壳底部岩石,或因密度倒转而拆沉进入上地幔.  相似文献   
82.
蛇绿岩、蛇绿岩上覆岩系及其与洋壳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旗  陈雨 《地学前缘》1998,5(4):193-200
文中由蛇绿岩和蛇绿岩上覆岩系的差别,引出上部洋壳和下部洋壳的概念。指出下部洋壳和上部洋壳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它们的组成不同,下部洋壳仅由镁铁超镁铁岩组成,包括玄武岩、辉长岩、超镁铁质堆晶岩等;而上部洋壳则由沉积岩(主要是深海相的,少量为浅海相)和长英质、镁铁质以及超镁铁的喷出岩(及少量侵入岩)组成。其次洋壳岩浆的成因和形成方式不同,下洋壳产于板块扩张脊,是板块扩张作用的产物;上洋壳产于扩张轴外,属于轴外岩浆系列。当洋盆闭合洋壳侵位到陆壳之上时,下洋壳即成为蛇绿岩,而上洋壳则构成蛇绿岩的上覆岩系。  相似文献   
83.
云南金沙江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出露于云南省德钦县白马雪山、书松、共卡及吉义独地区的金沙江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蛇绿岩各岩石单元均为LREE富集型。文中讨论了金沙江蛇绿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指出该区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REE分布可用NMORB与OIB的混合来解释,推测形成于类似现今冰岛的扩张脊与地幔热柱重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4.
张旗  彭兴阶 《岩石学报》1996,12(1):17-28
滇西古特提斯造山带威尔逊旋回的岩浆活动记录保存在昌宁-孟连带和金沙江-哀牢山带及其周围地区。在大陆拉张阶段,思茅地块之下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是明显亏损的,指示它已经历过一次或几次部分熔融事件。洋盆阶段的MORB源于强烈亏损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源区,但与地幔柱发生广泛的混合作用,与现代印度洋脊下的大洋岩石圈地幔相似。从俯冲阶段到碰撞阶段,大陆地幔则变得越来越富集。文中还讨论了滇西古特提斯大陆岩石圈地幔和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大陆岩石圈地幔转化为大洋岩石圈地幔的过程,推测板块扩张的起因可能与下地幔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5.
文中把俯冲-碰撞型造山带中出露的超镁铁岩分为蛇绿岩型和火山弧型两类,后者又细分为义敦型、阿拉斯加型及橄榄岩-闪长岩型等三个亚类。在同一造山带内,如果蛇绿岩与火山弧型超镁铁岩在空间上相伴分布,侵位的时间相近,则可共同组成一对超镁铁岩带。蛇绿岩代表封闭的洋盆残迹,而火山弧型岩体则来自过渡壳之下、消减带之上的地幔楔。文中还概述了造山带中成对超镁铁岩的分布、产出条件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
云南省云县铜厂街蛇绿混杂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铜厂街蛇绿混杂岩位于晚古生代的昌宁—孟连蛇绿岩带的北部。杨嘉文最早报道了该区蛇绿岩,认为铜厂街蛇绿岩属于“陆间裂谷型”。根据我们对该区的初步调查,本文探讨了该区蛇绿岩的性质,成因及构造环境。铜厂街蛇绿岩经历了强烈的构造破坏,洋壳和上地幔成分与陆壳浅海灰岩混杂在一起,组成蛇绿混杂岩。蛇绿混杂岩中的火山岩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87.
中国的埃达克岩出露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除两广和湘黔4省区外),主要集中在古亚洲洋造山带、吉林—黑龙江东部以及中国东部地区,其次为秦祁昆造山带、新特提斯造山带以及青藏高原,在中国南方仅有零星的分布。中国最早的埃达克岩位于赣东北蛇绿岩中(1000 Ma),最年轻的第三纪埃达克岩产于青藏高原(60~10 Ma)。中国各地的埃达克岩可大体分为O型和C型埃达克岩两类,主要反映了板块俯冲和地壳加厚2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还讨论了不同地质时期由埃达克岩所指示的板块消减事件和陆壳加厚事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88.
中国蛇绿岩的分布、时代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23,自引:22,他引:23  
中国蛇绿岩分布很广,主要在中国的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中部和南部较少,蛇绿岩形成的时代可分为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四个时期,中国元古宙蛇绿岩分布零星。星生宙蛇绿岩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秦祁昆洋,古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和和环太平洋等5个区域,古亚洲洋蛇绿岩位于塔里木和华北地块之北的中国北方,秦祁昆洋位于塔里木、华北和扬子地块之间,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环太平洋带有东北和台湾的蛇绿岩,中国蛇绿岩的地和玻安岩产出,指示产于消减带之上的构造环境,在这些蛇绿岩中也有MORB产出,可能是弧后盆地环境的,也可能有正常大洋岩石圈碎片的残留。古特提斯蛇绿岩MORB发育,而减少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岩石组(IAT和玻安岩),推测形成在陆间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89.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填埋场为例,阐述了其垃圾填埋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条件,并剖析了垃圾填埋过程中渗滤液产生的机理和特征;采用污染物在饱和与非饱和孔隙介质中迁移的基本方程式,预测评价了其渗滤液垂直下渗锋面影响到下伏含水层所需的时间(年);根据场地内不同地段影响到含水层时间的长短,对照渗滤液的产生周期,并结合场地及其周边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场地周边及其衬底防止渗滤液下渗的相关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90.
赞岐岩 (サヌカイト ,sanukite)是指发现于日本四国北部的一种富Mg的火山岩 ,主要产于日本中新世 (11~14Ma)Setouchi火山岩带 ,是一种黑色玻璃质的火山岩。其化学成分以富Si质 (安山英安质 )、具很高的Mg# 值 (>0 .6 )、高的Cr、Ni丰度和K/Na值 (0 .33~ 0 .5 2 )为特征。赞岐岩的形成与菲律宾海板块年轻的热的岩石圈俯冲和四国盆地的张开有关 ,产于岛弧的弧前或弧后盆地环境。赞岐岩不只代表火山岩 ,也包括侵入岩。Shirey和Hanson(1984 )将该术语引入太古宙 ,将太古宙具上述赞岐岩特征 (Si过饱和、Mg# 高和Ni、Cr、LILE含量高 )的深成岩和火山岩称为sanukite岩套。赞岐岩与埃达克岩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前者更富Mg、Cr和Ni,表明赞岐岩可以直接由地幔岩部分熔融形成 ,而埃达克岩只能由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现代的赞岐岩很少见 ,而太古宙的赞岐岩比较常见 ,暗示太古宙导致板片熔融的消减的岩石圈本身或上地幔可能具有更高的温度。赞岐岩集中出现在晚太古代 (<3.0Ga) ,表明板块消减作用可能在 3.0Ga之后才成为一个重要的过程 ,晚太古代赞岐岩的出现可能标志着现代类型板块构造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