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于2009年8月27日至9月2日对长江口海域进行了大面调查, 采集了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 对溶解甲烷(CH4)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夏季长江口海域表、底层溶解甲烷的浓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即从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 底层浓度约为表层的2 倍。利用Liss and Merlivat(1986)公式、Wanninkho...  相似文献   
42.
万泉河口冬、夏季营养盐分布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6年12月,(冬季枯水期)和2007年8月(夏季丰水期)对万泉河口进行现场调查,探讨了此热带河口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万泉河口营养盐浓度( N03-N,NO2-N,NH4-N,PO4-P)低于中国温带和亚热带的较大河流(如长江和珠江).但河水冲刷及化学风化作用强,具有高硅酸盐特征.N03-N和SiO3-S...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现场Al加富培养实验探讨浮游植物细胞生长过程对溶解态Al的清除机制。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N/P/Si加富组,N/P/Si/Al加富组和沙尘添加组。结果表明:对照组浮游植物细胞的比生长率为0.46d-1,两个营养盐加富组的比生长率增加至0.68d-1,沙尘添加组的比生长率介于两者之间。培养过程中营养盐含量不断下降,直至消耗殆尽。对照组和N/P/Si加富组中溶解态Al浓度缓慢下降,而N/P/Si/Al加富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在指数增长期降低约40%,在衰亡期显著回升,沙尘添加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随培养时间不断升高。利用草酸盐淋洗试剂区分指数增长期浮游植物细胞中Al的存在形态,对照组"细胞中总Al"和"细胞内结合态Al"的含量分别为(3.6±0.1)mg/g和(2.1±0.3)mg/g,而N/P/Si/Al加富组"细胞中总Al"和"细胞内结合态Al"的含量分别增加至(5.1±0.3)mg/g和(3.2±0.4)mg/g。浮游植物细胞的生长能够显著清除海洋中溶解态Al,其清除机制是细胞内吸收作用为主,细胞外吸附作用为辅。  相似文献   
44.
沉积物中生物硅分析方法评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素美  张经 《海洋科学》2002,26(2):23-26
硅是水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群落的重要元素。硅藻、放射虫、硅质海绵和硅鞭毛虫生长和骨骼形成都离不开硅。DeMaster1981年研究指出海洋硅主要来源于河流(4.2±0.8×1014g/a,SiO2)和热液喷发 (1.9±1.0×1014g/a,SiO2)。另外冰川风化、低温海底玄武岩风化和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亦是其来源之一。而Conley等1993年报道富营养化往往引起水体中溶解硅的浓度逐渐降低。生物硅(Biogenicsilica)指化学方法测定的无定形硅的含量 ,亦称为生物蛋白石或简称蛋白石。生源无定形…  相似文献   
45.
黄海、渤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测定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叶曦雯  刘素美  张经 《海洋学报》2002,24(1):129-134
硅是水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群落的重要元素[1].海洋中硅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4.2±0.8)×1014g/a和热液喷发(1.9.77;10)×1014g/a[2].另外冰川风化、低温海底玄武岩风化、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大气沉降亦是其来源之一[3].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又称生物蛋白石(简称蛋白石),指化学方法测定的无定形硅的含量,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毛虫和海绵骨针组成.沉积物中蛋白石的积累反映了生产力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4,5].对于生物硅的测定,至今已提出了许多种方法.其中最灵敏、应用最广泛的是化学提取法[6,7].  相似文献   
46.
闽浙沿岸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闽浙沿岸海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之一,为研究浮游植物对铝的清除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于2007年5月和2008年5月对该区域溶解态铝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讨论了水团混合、悬浮颗粒物以及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态铝的分布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浓度低于底层的特点,统计分析显示两年观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影响溶解态铝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水团混合和底沉积物的再悬浮,此外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也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7.
沉积物中的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是海洋中活性氮转化的关键过程之一.不同于反硝化和厌氧铵氧化,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NRA)是将硝酸盐直接还原为铵,而不是以氮气的形态移除,这有可能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目前测定沉积物中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手段是15N标记培养技术.为了准确评估DNRA的潜在速率,首先要准确测定加富样品...  相似文献   
48.
49.
山东近岸双壳类体内重金属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和1994年,分别在山东沿海地区(长岛、烟台、蓬莱、威海、青岛、崂山、黄岛和胶南)采集了一些常见的底栖生物(蛤、扇贝、贻贝、毛蚶和牡蛎等),用火焰和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这些生物体中的重金属(Cu、Pb、Zn、Cr、Fe、Mn、Co和Ni)。结果表明重金属的浓度变化较大,取决于生物种类、元素本身和采样点。采用金属污染指数(MPI)比较了不同采样点生物体的金属总量,MPI的变化顺序为:威海、崂山<胶南、长岛<青岛<蓬莱<烟台<黄岛。将双壳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与最大允许浓度进行比较,表明在本调查范围内山东沿海地区大多数双壳类可食部分的重金属含量对人类健康还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0.
任景玲  张经  刘素美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14-1320
地球化学家通常用Al对其它重金属进行归一化以校正沉积物来源、粒度、矿物组成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现代海洋沉积物样品中Al、Ti含量的结果主要用于定量描述陆源输送的贡献。近期研究结果发现,在受陆源物质输送影响较小,沉降颗粒主要以生源颗粒物为主的赤道大洋区,沉积物中出现明显的“过剩铝”信号,“过剩铝”约占沉积物中总铝含量的50%。因此,用沉积物中Al的含量来估算陆源碎屑的比例会导致过高的结果,建议用Ti、Sc作为参比元素校正陆源物质的影响。沉积物中的Al/Ti比值可用来示踪水体中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和初级生产的改变。综述了近期以Al/Ti比值这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剂反演古生产力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在我国陆架边缘海开展此项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