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古土壤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然而古土壤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常不易被正确地识别。甘肃张掖彩丘是白垩纪早期发育的彩色地层,目前详细的地层序列尚未建立。张掖彩丘表现为红色、黄色、灰色、紫色等多种颜色交替变化,通常被认为是河湖相沉积或洪积相沉积,然而野外考察发现大量的古土壤特征。野外观察识别古土壤主要从根迹、土壤结构和土壤发生层等方面,主要表现为红色根迹或青灰色晕状根迹,半干旱环境下形成的钙质淀积层,土壤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形成的粘土滑擦面,土壤发生层之间的过渡边界。本文通过对张掖彩丘地层的系统考察,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厚760 m的地层序列,根据古土壤的发育特征,识别出14种不同类型的古土壤,整个彩丘地层共计156个古土壤剖面,是独特的古土壤序列。14种古土壤类型与现代土壤类型对照,并与国际土壤分类对比,类比的现代土壤类型主要出现在南亚的亚热带或热带气候条件,说明白垩纪早期比现在更为温暖。根据古土壤发育程度序列,结合古土壤特征和地层特点,将古气候变化分成4个阶段,依次是湿润(0~268 m)、半干旱(268~550 m)、湿润(550~740 m)、干旱(740~760 m)阶段。张掖彩丘古土壤的系统识别和发育程度序列的建立为进一步古气候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2.
地层中的古土壤记录了古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年代越老的地层由于受到后期持续的地质作用,使得古土壤面貌发生很大改变,增加了识别难度.美国Bryce峡谷广泛出露的古新统-始新统Claron组一直被认为是湖相石灰岩,却呈现整体氧化红色,并显示诸多古土壤特征.文章主要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来探究Bryce峡谷Cl...  相似文献   
83.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发展阶段、诱发原因进行分类;③呼伦贝尔三大沙带均由风蚀坑洼地及其坑后沙丘和背景沙质草原组成;④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为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该研究对沙质草原沙漠发生学,沙质草原地貌演化和沙漠化监测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草原合理利用和沙漠化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4.
黄土/古土壤序列和红粘土均已被证明是风积成因,然而红粘土研究的程度远低于黄土/古土壤序列,比如强发育红粘土获得比较低磁化率值的原因并没有得到清楚解释,红粘土磁化率代用指标问题和红粘土搬运路径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红粘土记录古气候意义研究也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对红粘土的研究,有助于对古气候的理解.佳县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对佳县厚60m的红粘土样品进行系统磁学参数测量分析发现,佳县红粘土以软磁性矿物(磁铁矿、磁赤铁矿)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硬磁性矿物(赤铁矿、针铁矿,主要是赤铁矿);强发育古土壤层含有较多软磁性矿物,弱发育古土壤层含有较多硬磁性矿物;磁颗粒粒径基本在0.2μm以下,x>64×10-8m3/kg时,磁颗粒粒径小于0.1μm.剖面底部磁学参数变化存在异常,原因可能是:赤铁矿含量增加,超顺磁(SP)亚铁磁性颗粒含量急剧减少,单畴(SD)颗粒相对含量增加.该异常原因解释符合前人提出的成壤路径:水铁矿→SP磁赤铁矿→SD磁赤铁矿→SD赤铁矿.  相似文献   
85.
晋冀北部农牧交错区针阔树种人工林群落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冀北部农牧交错区5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关联维数评价林地群落稳定性、分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群落稳定性变差,胸径和树高关联维数均呈增加趋势。针叶树种的稳定性强于阔叶树种。胸径关联维数针叶树种0.58小于阔叶树种0.64,树种排序为油松0.57落叶松0.59樟子松0.61山杏0.62杨树0.67;树高关联维数针叶树种0.53小于阔叶树种0.60,树种排序为落叶松0.41油松0.56山杏0.58樟子松0.61杨树0.62,基于两种维数,不同树种稳定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落叶松油松山杏樟子松杨树,与主成分分析法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致。因此,针叶树种,尤其是落叶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树种优选的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86.
新疆尼勒克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黄土与黄土高原黄土相比,无论在物源还是后期成土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二者的磁学特征有所不同。本文选取伊犁尼勒克地区的一个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及粒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尼勒克剖面中磁性矿物具有以下特征:1)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和针铁矿;2)各黄土层成壤作用弱,磁性矿物以原始输入的粗颗粒MD和PSD为主。PS_1古土壤层成壤作用强,以细颗粒SD为主。弱发育古土壤层PS。既包含SD颗粒,又有粗颗粒。各地层均不含SP颗粒;3)PS_1古土壤层原始含铁矿物输入量略低于黄土高原地区,其他各地层均高于黄土高原地区,但受成土作用及其他因素影响,剖面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远低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层。PS_1古土壤层成壤作用强,在新疆地区较为少见,但其磁化率却低于各黄土层,说明尼勒克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机制与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古土壤层原始输入含铁矿物的量较黄土层低,但原始含铁矿物只是影响剖面磁化率变化的原因之一。PS_1古土壤层在沉积后期受到间歇性水流作用,成土成因的强磁性SP磁铁矿/磁赤铁矿颗粒遭受破坏并转化为赤铁矿,导致PS_1古土壤层磁化率的急剧降低,并使该层赤铁矿的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7.
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为科学合理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有效指导各地湿地保护工作,以桐庐县为例探讨了湿地保护规划要点,提出湿地资源现状、保护方式、生态修复、合理利用和支撑体系等规划要点,以期为各地开展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基于储层基本特征、油藏分布及类型研究,利用基本成藏地质条件与油藏分布相叠合的方法,总结靖边沙洼沟延9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储层属于中孔–低渗储层,延9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延9油藏的分布和富集受多因素控制,其中侏罗系古地貌对油藏的控制起先导作用,深切河谷为油气运移提供重要通道,有利相带和鼻状隆起构造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隔层的发育状况及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藏纵向分布层位和规模。综合分析认为,在泥岩隔层不发育、分支河道砂体与构造隆起叠置部位是油气富集区,为勘探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