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46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648篇
海洋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西藏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超高压矿物柯石英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的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床中发现典型的超高压矿物柯石英和蓝晶石, 二者呈针柱状交生, 产在一个以TiFe合金成分为主的颗粒(0.7mm× 0.5mm大小) 的最外部.该颗粒从内到外由4层矿物组成, 分别为TiFe合金主体、2 0~ 70 μm宽的自然钛、约10 μm宽的TiSi合金及30~ 5 0 μm宽的柯石英和蓝晶石为主的硅酸岩和氧化物层.主体矿物为高Ti低Fe的TiFe合金, 内部出现由细粒状低Ti高Fe的TiFe合金和自然钛组成的蠕英结构.最外层由柯石英和蓝晶石组成的格架中分布细粒的Si金红石和Ti-Mg -K -Na -Ca氧化物.初步认为TiFe合金从深部高温高压环境往浅部上升过程中, 内部发生局部熔融, 分解出自然Ti, 并在其边部与其他硅酸岩矿物或熔体发生反应, 形成柯石英和蓝晶石.这一过程可能发生在洋脊拉张环境, 由于地幔柱的上涌, 将深部的豆荚状铬铁矿带到浅部, 使得其中包裹的一些高温高压环境下稳定的矿物变得不稳定, 发生熔融和交代反应, 形成新的不平衡的矿物组合.罗布莎柯石英的这种不寻常产出特征说明是在减压过程中形成, 不同于造山带中常见的由板块俯冲增压过程中形成的柯石英   相似文献   
602.
冀磊  刘福来  王舫  田忠华 《岩石学报》2021,37(2):513-529
石榴夕线片麻岩是中、下地壳主要组成岩石之一,岩石内石榴石和夕线石的结晶学优选方位会显著影响地壳深部流变性质,因此探讨特征变质矿物的变形机制和主要受控因素对构造带深部演化过程有深远意义.本文选取红河-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内石榴夕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定向切片内显微构造、电子探针、X-ray成分扫描、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相似文献   
603.
本文通过对基性火山岩样品的综合研究,论述了该岩组的岩石学特征;着重阐述了稀土元素、痕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论证了万宝沟群中的基性火山岩的成因。指出万宝沟基性火山岩既有别于大洋正常拉斑玄武岩,也不同于大陆拉斑玄武岩,而是来源于上地幔,属于分异作用不发育、略偏碱性、于浅-中海环境中形成的洋岛型拉斑玄武岩。  相似文献   
604.
胶东莱西-平度一带早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的成因矿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胶东地区早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的辉石、角闪石、斜长石、方柱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等矿物及共生组合特征,以及与形成条件的关系。采用二辉石、角闪石-斜长石、斜方辉石-角闪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铁-钛氧化物等地质温度计,估测了变质作用的温度和氧逸度。用单矿物(单斜辉石和角闪石)的成分特点及方柱石-斜长石共生关系估测了压力。综合分析确定,本区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度为720—810℃,压力5kbar左右,氧逸度为10~(-15·5),则地热梯度为41—46℃/km,属于较低温的低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605.
胶东莱西—平度一带麻粒岩相岩石的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胶东的麻粒岩主要分布在莱西、平度、昌邑、安丘一带。特征的矿物组合为Opx+Cpx+Hb+Pl±Q±Sca。斜方辉石的出现及其与角闪石共生,表明Hb+Q=Opx+Cpx+Pl+H_2O的反应未进行彻底,处于角闪岩相与麻粒岩相的过渡相,即角闪麻粒岩亚相。采用Opx-Cpx、Opx-Hb、Cpx-Hb、Fib-Pl及铁-钛氧化物等矿物地质温压计确定,本区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度为720—810℃,压力为0.5GP_a,fo_2为10~(-19.5),则地热梯度为41—46℃/km,属“低温”低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606.
源汇系统(Source- to- sink system)是将物源区的构造剥蚀、沉积物输送区的沉积物搬运和沉积区的沉积物堆积等视为一个完整系统。沉积物的源区恢复和附近水系重建是源汇研究的热点问题,沉积物碎屑锆石U- Pb定年是源汇系统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南海北部与其周边地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通过源汇分析可获得南海北部各盆地沉积物来源及周边主要河流的演化历史。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在南海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 Pb研究成果,探讨珠江、红河和昆莺琼古河的新生代演化历史。珠江最早的支流北江和东江形成于早渐新世,晚渐新世溯源到西江上游的红水河、左江和右江,中新世溯源到西江中游柳江、桂江和上游的北盘江、南盘江。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红河属于青藏高原东缘大型向东南或向南流河流的一部分,之后由于地貌变化形成现今红河。昆莺琼古河在早渐新世开始发育影响到珠江口盆地,在晚渐新世昆莺琼古河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中新世起昆莺琼古河可能向西有一定程度的退缩。  相似文献   
607.
刘飞  杨经绥  连东洋  李观龙 《岩石学报》2020,36(10):2913-2945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相似文献   
608.
重新认识阿尔金断裂东段红柳峡火山岩的时代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北缘断裂交会处识别出两期岩浆活动: 112~106 Ma的粗玄质熔岩喷发和83 Ma的粗面质的岩浆侵入. 修改了前人认为该火山形成于晚新生代的看法. 岩石学研究表明这两种岩石在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方面相差甚大, 结合年代学研究, 应将其归于两期岩浆作用所形成. 认为阿尔金断裂带中发生的白垩纪火山活动和变形作用, 是阿尔金断裂自印支期强烈活动之后的再一次活化.  相似文献   
609.
刘福来  S.MARUYAMA 《地质论评》2001,47(2):164-16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1中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花岗质片麻岩,它们的岩相学性质,地球化学特征,锆石中的包体矿物组合和分布规律以及阴极发光图像均存在明显的判别,其中第一类花岗质片麻岩中的锆石呈完好的自形晶,不含任何超高压矿物包体,自晶体中心至边缘均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晶生长环带,表明该类花岗质片麻岩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第二类花岗质征麻岩中的锆石呈半自形晶一它形晶,晶体核部保存典型的岩浆结晶生长环带,且无超高压矿物包体,具有继承性锆石的特点,而在晶体的过渡带及其与边缘的交界部位,普遍存在以柯石英粉 包体矿物,表明第二类花岗质片麻岩曾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且锆石在此变质过程进一步结晶生长,形成新的生长环带,该项成果对于深入探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俯冲-折返机制及其与岩浆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选址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10.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唐古拉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产生强大板内变形扩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上隆,在σ_1垂直作用下的水平伸展与挤压作用的交替,盆-山体系的形成,裂谷型火山活动及大规模纵向走滑作用造成的块体逐一向东挤出。利用天然地震对岩石圈进行探测,发现岩石圈下部(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60-120 km)存在高、低速层紧密相间的水平分带及具左行走滑的岩石圈断裂。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本文提出了高原深部地幔底辟作用,建立了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动力源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