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5次ML ≥ 6.5强震前的应变扰动εi值.结果表明,地震前5~8年,归一化为4级的地震的εi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未来震中区域εi值变小,周围地区增大,形成空区;εi值有由零星分布逐渐向震中区收缩、集中并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2.
钱晓东  刘祖荫 《地震研究》2000,23(3):339-345
详细计算和分析了云南省几个地区的五次ML≥6.5级强震前的应变面积。结果表明,在震前5~8年的时间内,归一化为4级地震的St值会出现明显异常变化。St值空间分布表现为二种特征:(1)未来震中区域从St值变小,周转地区增大,形成空区。(2)St值有由零星分布逐渐向震中区收缩、集中、增强的趋势。此外,从St值空间动态变化图像的演化规律得出结论,强震前5~8年中小地震活动是由时间稍长的平稳、随机分布到时  相似文献   
33.
腾冲火山区地壳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介绍在腾冲地区完成的由一条近南北方向纵测线和两条近东西向的非纵测线组成的人工地震测深工程以及对纵测线资料解释的初步结果。上地壳的平均速度为5.9km/s,顶界面深度为23km左右;中地壳可分为2层,平均速度为6.17km/s;纵线的平均地壳厚度为40km。在团田至腾冲之间的基底速度相当低(5.80km/s)。在腾冲与固东之间的中地壳界面有局部上拱现象。局部地区的地壳速度偏低以及壳低界面上拱可能与岩  相似文献   
34.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本根据Heaskel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  相似文献   
35.
本文使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近场微震观测中的洱源、脉地、松挂地区的三次微震序列资料,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vm与地震矩M0和环境应力τ0的关系,利用vm∝M01/3τ04/3的关系,估算了这三次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参数τ0值和应力降△σ。结果认为,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v·r)是环境应力参数τ0或△σ的函数,且τ0或△σ与地震构造背景及介质状态相关,表现为处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三次微震群测定的τ0和△σ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脉地震群为高应力序列,应力参数在(0.5~5.0)MPa,松桂震群为中等应力序列,在(0.3~1.5)MPa;洱源震群为低应力序列,在(0.01~0.5)MPa。由此而讨论了不同构造背景与环境应力参数的依赖性及其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36.
楚雄地震带的存在有如下依据:大震、中强震震中分布成带;带上有地震呼应现象;等烈度线轴向接近一致,有的近于互相衔接;近16年来的小震亦呈密集带状分布;构造运动性质一致。近二十年来的P波初动节面解表明,楚雄地震带构造活动性质为右旋,以走滑为主。 在地质上规模不大,很不引人注目的楚雄带有着频繁强烈的地震活动、相反,地质上规模巨大,又有第四纪活动证据的红河断裂带(南涧以南),不但没有历史强震记载,且现今小地震活动也是既小又少,远逊于楚雄带。这个显著的矛盾应促使我们去探索该地区地震构造的现今面目及其变动过程。  相似文献   
37.
西南地震工作二十年学术讨论会暨云南省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于1985年5月16日至20日在昆明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在西南地震科学研究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人员,以及云南省地震学会的会员代表共152人。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对1976年5月龙陵震群序列的余震空间分布的详细分析,得出龙陵序列是由多组次级序列组成的。7组M_a≥6.0级的余震序列在强震发生后短时间内的震中分布表明,各次级序列均显示了明显的优势方向和各自的分布范围,从而得出龙陵地震序列的余震分布空间格架。以1976年6月9日6.2级地震为界,龙陵余震先后活动在不同的区域。前一段余震活动完全在块体内部,后一段主要在块体外部。 对两次大震的四个Ⅸ度区附近可定震中的余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它们的余震活动时间、频度,释放能量都有极其显著的差别,因而认为,帮公、唐家两个Ⅸ度区是大震相应的震中区,平达和镇安两个Ⅸ度区不是大震震中区。  相似文献   
39.
龙陵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给出龙陵地震序列的应力场分布及发震断裂的分析结果。龙陵震区的区域构造背景是三条断裂所包围的三角形块体,龙陵地震序列发生在这个块体的内外。在此块体内外,地震机制有明显差别:在块体内部,大震及强余震主压应力轴方位以北北西为主,与区域应力场不一致,有一个相当大的夹角;在块体外面,强余震主压应力轴方位均为北北东,与区域应力场一致。 龙陵大震及强余震的发震断裂走向在块体内外也完全不同,并组成“”形格架。在块体内部,主震及强余震的发震断裂为北北东及北东东,在块体以外(北部)为北北西向。龙陵两个大震的发震断裂都在块体内部的规模相当小的次级断裂上,它们都不在任何一个边界断裂上。龙陵大震不是发生在大陆内部块体边界的地震,而是发生在块体内部的地震。这种震例是少见的。 作者强调指出,龙陵地震无论其区域构造背景、发震断裂分布、应力场分布及余震序列的时空发展、烈度分布、裂缝带、地表形变等实际资料均十分复杂,极具特色,是国内外少有的震例。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以标度变换法、相关函数法、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时间分维D_t、空间分维D_s、强度分维D_m(b值),系统清理了云南地区1976年以来6级以上强震前时空强分维的变化特征,表明强震前的降维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各次强震前的异常三要素又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结果还表明,强震前小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的明显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强震孕育地区,而在空间分布上的明显不均匀性却主要表现在强震孕育的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