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92篇 |
地质学 | 135篇 |
海洋学 | 18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7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2.
大兴安岭南部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布拉格村老龙头组(原幸福之路组模式)剖面首次发现孢粉化石18属21种,以Cyclogranisporites sp.,Alisporites parvus De Jersey,Alisporites circulicorpus Clarke,Sulcatisporites rhombicus Qu,Lueckisporites virkkiae R.Potonie et Klaus,Piceites sp.为主。通过典型属种对比,结合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孢粉组合及同位素测年结果分析,确定幸福之路地区老龙头组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即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存在于这套陆相连续沉积内部。孢粉化石的亲缘母体以发育种子蕨纲和松柏纲的针叶植物为主,指示当时研究区处于暖温带的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3.
134.
135.
136.
传统地下空间测绘存在作业难度大、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某矿山地下巷道为研究对象,为了最大限度地呈现地下巷道的现状,采用了一种基于便携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地下巷道测量新方法。通过便携式三维激光扫描仪(GEOSLAM HORIZON)获取了地下巷道的三维点云数据,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模型加工、纹理映射等,获得了地下巷道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该模型可以清晰地反映地下巷道的开采现状,且与现有的地下巷道CAD底图相吻合,说明本文的方法可行,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动态监管和分析矿山地下巷道的采矿量及采矿区域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7.
内蒙古巴林右旗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为一套以红层为主要特征的杂色碎屑岩组合,时代为早三叠世。笔者重新实测了幸福之路组三段建组剖面——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哈拉山东剖面,除采集到早三叠世早期的孢粉、叶肢介等化石外,在剖面下部首次发现了凝灰岩夹层。采用LA-ICP-MS技术,对2个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获得的年龄值为252.6±1.7Ma(MSWD=0.64)和249.9±1.6Ma(MSWD=0.22),即火山岩大约在250Ma前形成。结合地层古生物及区域岩浆岩资料,认为幸福之路组三段的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大兴安岭南部存在约250Ma与板块闭合相关的岩浆事件,以红层为特色的幸福之路组含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混生的孢粉化石组合,反映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250Ma时已经完成碰撞拼贴,幸福之路组形成于碰撞之后。 相似文献
138.
流磁测量作业中一般通过填写纸质记录表记录和检核观测数据,存在作业效率不高和不便数据存储、传输、存档和后续调用处理等问题。为此,在分析电子记录可行性的基础上,利用VS2008,在WM6平台开发流磁测量PDA记录软件。应用表明,该项工作对改进已有观测技术、优化数据管理方面,具有实践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9.
140.
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北段甘南地区黑甘地1井钻遇的二云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 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 花岗岩的锆石呈半自形-自形, 振荡生长环带明显. 测年结果显示, 二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61 Ma, 为晚侏罗世早期岩浆事件的产物.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 岩石具有高硅(SiO2 69.81%~74.3%)、富铝(Al2O3 13.5%~16.8%)、贫铁(Fe2O3 0.26%~0.6%) 等特征, 在化学成分上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高场强元素Hf, 贫Nb、Ta、Ti等高场强元素; 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 亏损重稀土元素, 为I型花岗岩. 岩浆起源于新增生加厚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世早期二云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陆-陆碰撞环境有关, 其形成时代限定了蒙古-鄂霍次克洋在大兴安岭中北段甘南地区的闭合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