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别讨论了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制定了孕灾环境区划,全区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山丘陵孕灾区以及10个易灾亚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域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最后根据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外部强迫因子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讨论了一般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36.
李克让 《铀矿地质》1991,7(6):335-337
通过铀矿综合区调,在化尖地区发现伟晶状花岗岩脉群长约8—17km,宽约2—4km,特别在尖扎附近分布集中。主要矿石矿物为晶质铀矿、铀石,铀矿化主要富集在伟晶状花岗岩内黑云母集中区、伟晶状花岗岩脉与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接触带处。  相似文献   
37.
引言现代矿物学的迅速发展,使矿物学在实际资料、成因理论、技术手段、实验数据等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从而促使传统矿物学分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本世纪二十年代起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研究矿物形成和变化条件为立足点的成因矿物学即是其中之一。由于它在解决社会生产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上和许多地质科学问题中具有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38.
河南省于1985年组织了以遥感技术手段为主的豫北地区国土资源概查。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收集到的陆地卫星MSS、RBV和NOAA气象卫星的可见光与热红外图象,彩色红外及黑白航空象片,对比了多时相信息,对照与归纳了大量其它测试手段与常规调查的地球物理、气象、水资源、地球化学等资料与数据,参阅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与统计资料,考虑了社会、经济、人文诸要素,从空中、地面到地下全面调查研究了国土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经过一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39.
在古城襄阳东南隅,绿影壁巷的东端,有座大型彩色石雕照壁,因是用青绿色石料雕砌而成,故称绿影壁。 我国古代大凡豪门贵族的私宅,正对大口都有一堵遗壁,建在大口外称照壁,建在门内称影壁。这绿影壁原是明襄王府门外的照壁,本应称绿照壁,只因明襄王府早已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门内、门外之分,只是襄阳人习惯称绿影壁,故而沿用。 襄王府是何时建?据《襄阳县志·沿革》载:明襄王瞻善系仁亲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封,宣德四年(1429年)王府设长沙。正统元年(1436年)王府迁移襄阳城内东南隅,重新营建,占…  相似文献   
40.
本文运用已建立的二维时变云模式[1],就中低空风垂直切变对对流和云微物理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为此设计了五种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低空风切变较小时,容易爆发对流;中低空切变不超过某一值时,对流发展缓慢,但最终会爆发强对流;一旦中低空风切变超过某一值时,则对流发展不起来。另一方面,中低空风切变可加强各云微物理过程及地面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