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25篇 |
地质学 | 72篇 |
海洋学 | 9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以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中典型的巴东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为对象,对其进行三轴压缩试验。通过对三轴应力-应变全过程分析表明:岩石破坏的实质是原生节理裂隙的不断扩展、累积、劣化的过程,其应力应变过程可分为线性弹性段,屈服段,应变软化段以及塑性流动四个阶段。基于试验结果探讨了泥质粉砂岩的初始损伤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泥质粉砂岩的初始损伤时的主应力差对数与围压呈线性关系。同时,假定岩石微元强度服从 Weibull 随机分布的特点,合理推导了岩石微元强度的参量,建立了反映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并分析了基于Weibull 分布的损伤变量与主应力差的抛物线数学关系,并结合试验数据与模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该损伤软化本构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2.
43.
44.
极化相干层析技术作为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在林业遥感方面应用广泛。在分析极化相干层析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基于仿真数据从10 m,18 m和22 m三种森林高度以及Deciduous,Pine(2)和Hedge三种树型分别对极化相干层析技术构建森林垂直结构剖面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构建垂直结构剖面,森林高度和树型对估算结果影响较小,该方法对不同树型和不同高度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5.
46.
47.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顺应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而提出的,测绘类是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现在实践性新技术及新仪器更新快,在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中起到先行作用。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现有的工程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应对工程伦理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改进。加强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才能适合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8.
49.
初级定向钻探是利用钻孔自然弯曲规律的定向钻进技术。在野外如何利用小型电算器使钻孔弯曲计算结果越来越接近于钻孔在空间的实际位移状态,至为重要.兹介绍我队实际工作中所用的计算方法如下。一变角法与移位法测斜计算特点初级定向孔利用“变角法”和“移位法”钻进,对钻孔弯曲测量要及时、准确、计算严格才能掌握钻孔实际所“行走”的空间位置,以决定在施工中是否采用保斜、造 相似文献
50.
汶川地震断裂带碳质来源、赋存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尺度研究表明,碳质主要以五种方式赋存于汶川地震断裂带中:1断层角砾内部、未受破坏的初始赋存状态;2断层泥中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3滑动面两侧碳质脉;4碎裂岩化碳质脉,其分支灌注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带裂隙;5地震主滑移面石墨晶体。碳质同位素δ~(13) C值范围为-26.6‰~-23.4‰,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碳质(不包括石墨)仅遭受不超过250℃或沸石至葡萄石-绿纤石相的变质作用,以及断层角砾中保留碳质沉积层理,均说明断裂带碳质来源于断裂带围岩,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碳质不同赋存状态形成机制:1初始赋存状态是成岩作用的结果;2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是断层活动机械破坏的结果;3碳质脉是断层滑移过程中,围岩碳质层(如煤线)被挤压进入断裂带,沿断层面形成的拖尾构造;4地震过程中,快速断层活动使碳质脉碎裂岩化,并挤压注入构造裂隙;5石墨则是低结晶度碳质受同震摩擦加热石墨化的结果。碳质揭示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活动过程信息,尤其是与地震有关的信息:1同震滑移产生的摩擦热异常仅限于非常狭窄(mm级)的范围内,绝大多数断裂岩碳质并未记录到摩擦热影响;2显微构造特征表明低结晶度碳质本身并未起到弱化断层的作用,但经摩擦加热石墨化形成的石墨将导致断层强度显著降低;3汶川地震断裂带切割多层富含碳质的烃原岩,碳质富集现象和石墨弱化机制可能在近地表层位(深度10km)汶川地震断裂带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