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深入分析与反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结果表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160~90 Ma)盆地具东升西降的特点,东部以约25 m/Ma的速率隆升,造成1500~2000 m的剥蚀量;晚白垩世末至始新世早期(90~23 Ma),盆地具整体隆升特点,盆地南部和西部隆升幅度达1500~2000 m,盆地东部表现为弹性回返,隆升缓慢,幅度小于500 m;中新世早期以来(23 Ma至今),全盆快速隆升,周边隆升速率达45~108 m/Ma,造成1000~2500 m的剥蚀量.对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年龄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后生铀成矿作用过程基本上都发生在盆缘相对快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82.
根据野外调查及取样分析,文章分析了某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场区地下水污染组分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污染组分CODcr和Cl-的数学迁移模型,进行了CODcr、Cl-污染因子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证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并解释了类似Cl-的较为稳定的污染组分和类似于CODcr的易降解吸附污染组分在该区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83.
古水文地质方法在研究下庄花岗岩型铀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华南下庄铀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古水文地质方法对该区构造-古水文地质分斯、分区进行了划分,确定了下庄铀成矿古水热系统的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位置,并对该水热系统中铀成矿作用水文地质过程作了简要的归纳。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纳岭沟、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砂岩中139个样品的酸解烃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烃类流体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直罗组下段砂体中CH_4及C_2+含量具有从含矿砂体、灰色砂体、灰绿-绿色砂体逐渐变小的分布特征,表明该区铀成矿与烃类气体关系密切。酸解烃中气体组成特征参数C_1/ΣC、C_1/C_2~+、C_2/iC_4、C_2/C_3、iC_4/nC_4、iC_5/nC_5、ln(C_1/C_2)、ln(C_2/C_3)及δ~(13) C_(CO_2)特征表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层中烃类气体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烃类气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原油裂解气与原油伴生气的混合气。通过气源对比分析认为,直罗组下段砂体中的烃类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半深湖相腐泥型烃源岩。这些原油裂解气和原油伴生气的混合气主要沿深大断裂、微裂缝等其他运移通道向上运移到直罗组砂岩中,直罗组下段砂体褪色蚀变(漂白)和绿色蚀变均是深部逸散到该层位中的烃类气体对岩石发生蚀变作用的结果,靠近断裂的直罗组下段褪色蚀变砂岩与绿色蚀变砂岩之间的氧化-还原过渡带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5.
不同粒径铀矿石细菌渗滤浸出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细菌渗滤浸出方式,对比不同粒径铀矿石(2~5 mm,5~10 mm)对铀浸出和细菌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粒径铀矿石总浸出率与粗粒径浸出基本相同;粗粒径总耗酸量小于细粒径;细菌在粗粒径铀矿样中的适应时间较在细粒径铀矿样中更快,且生长更稳定。实验结果可为工业性细菌浸铀生产增加铀矿石粒径,节约生产成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6.
地球化学模式在确定砂岩型铀矿矿化地段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辉 《矿物岩石》2004,24(1):65-70
在分析和讨论与成矿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参数和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地球化学模式通过计算饱和指数和反应条件指数将第三系含矿层水化学成分与其所处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结合起来,系统探讨了饱和指数和反应条件指数与第三系砂岩水Eh值之间的关系,初步划分了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的位置,并对受盐池、黄花沟排泄源控制的铀矿化地段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铀矿化地段位于北;隹顶山地区0号线Z14-Z16之间距Z14孔0.9km至4.6km处的3.7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87.
分布于 Oquirrh (例如 Bingham)和 Wasatch(例如 Park city)山脉中的第三纪矿床是影响上部地壳达200km~2的岩浆地热系统之产物。在深度为5~3km 的古侵入体最后结晶时期,700~600℃温度条件下,产生了早期的高矿化度热液流体。这些岩浆热液流体,由于冷却并与岩体发生作用,使 K 与 Na,Ca 发生交换。在温度高于400℃的裂隙中产生了石英、Cu-Fe 硫化物和 MoS_2沉淀。这些早期流体与石灰岩作用形成矽卡岩型无水 Cu-Fe 矿床。冷却到300℃以下的流体与地下水和(或)大气降水混合的初期,能形成石灰岩中矽卡岩外带的 Pb-Zh-Ag 矿床。大气成因的后期酸性硫酸盐热液流体聚集于古地面1~2km 深度范围内,并在局部地带引起矽卡岩变成硅质黄铁矿,侵入体变成绢云母,进而变成强烈水解蚀变的泥质集合体。同时伴随矿床的贵金属/金属比值增高。  相似文献   
88.
89.
地浸采铀技术已成为世界采铀的主流工艺,采区退役后地下水环境修复亦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碱法、中性和酸法三种典型地浸采铀技术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以酸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为例,重点介绍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加强在酸性与氧化环境中能使铀固定并长期稳定的新技术,高活性、强适应性修复菌群的选育、驯化技术,地下水异位-原位协同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在铀矿地浸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行为与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0.
Re-Os同位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工具,在黑色页岩沉积时代的精确定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精度负离子热电离质谱(N-TIMS)测试技术的发展,炭质泥岩Re-Os同位素年龄测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厘定沉积时代.广东省大宝山铜矿成岩成矿时代争议一直是制约成因机制研究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Carius管中逆王水溶解炭质泥岩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