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鸭绿江口西汊道连续性较好、时间分辨率较高、以海湾性质为主的2 处现代沉积物为样本,对其沉积速率、粒度特征、碎屑矿物、重金属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柱状样记录了1920 年以来西汊道上游的沉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98 cm/a,粒度参数、指示性碎屑矿物、重金属的垂向分布显示出这里的沉积是以海相河口湾沉积为主,但交替存在河流沉积。通过与前期研究成果的比较,揭示了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其中,兴修水利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集中在早期,并带来了河床地貌的重大改变,西汊道失去了河流主汊道的地位;围垦带来的河床演变出现在中期,对河床地貌的影响也很深刻,表现为陆域面积不断扩大,水域面积不断缩小;航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出现在中后期,河床地貌没有明显的改变;最近的人类活动影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2.
本文首先利用加卸载响应比孕震积分, 对2001年以来新疆境内南天山西段和喀什—乌恰交汇区发生的4次MS≥6.0地震, 进行了震例检验。 结果显示, 孕震初期孕震积分在背景值附近波动, 变化平缓。 随着孕震程度的加剧, 孕震积分不断增加至峰值点, 快速回落过程中或恢复后发震。 我们还将加卸载响应比孕震积分初步应用到南天山西段的部分定点形变资料中, 对比分析了哈拉峻台、 乌恰台钻孔倾斜以及乌什水管仪、 伸缩仪和体应变趋势日均值与以台站为中心, 250 km为半径的加卸载响应比孕震积分时序图。 结果表明, ① 哈拉峻台和乌恰台区域内构造应力场应力处于不断加载的过程, 引起了定点形变资料速率的大幅度、 不稳定变化; ② 当构造应力场上的应力处于缓慢不断加载的过程时, 会引起定点形变测项速率方向发生改变, 表现形式为趋势异常; ③ 目前, 南天山西段构造应力场应力水平处于不断加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3.
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计算,考察了研究区2000 ~ 2012年期间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孕震积分定量统计了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与LURR的时空关系;并用2011 ~2012年的扫描结果与次年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对比,发现绝大部分的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前1年的预测区域内.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结果,分别对2011 ~2012年发生的4个6级地震进行了孕震积分时程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实际地震发生之前几个月孕震积分均会达到峰值,并在高值波动过程中或高值回落后发震.  相似文献   
24.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与2012年彝良M_S5.7、5.6地震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震前都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彝良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则木河断裂和昭通—莲峰断裂带西段的交汇区,鲁甸地震前异常主要分布在昭通—莲峰断裂带、马边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I_(RTL)随时间呈现由小变大,至峰值后回落的特征.彝良地震和鲁甸地震均发生于I_(RTL)峰值后数月,这表明I_(RTL)峰值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鲁甸地震后,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跟踪研究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自2015年I_(RTL)呈上升趋势,目前I_(RTL)值已超过鲁甸地震前的峰值水平,也许更强的地震正在孕育,所以川滇交界东边界中部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以上研究为我们认识鲁甸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
26.
刘月  尹祥础 《地学前缘》2013,20(6):67-72
地震孕育的实质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程度不断增加,最后导致突然失稳(破坏)。研究地块的损伤演化是研究地震孕育过程的科学方法。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思路,把地壳块体看作平板,断层看作平板中的裂纹,建立了地壳块体的平板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形成的断层导致的地块损伤,损伤程度用刚度的减少来刻画。研究了地块在地震影响下弹性性质的变化及损伤,并把它们作为加载与卸载响应量,进一步得到新的LURR解析式,赋予LURR以新的、更为确切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27.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采用目视判读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鸭绿江河口湿地1983年、1995年和2007年的格局变化,揭示了其结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983年至2007年间,鸭绿江口湿地总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湿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自然湿地面积以4.16km2/年速度显著减少,而人工湿地面积以23.43km2/年速度大幅增加;湿地主要的增加来源是水稻田和养殖场,主要下降湿地类型为滩涂和芦苇;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是鸭绿江河口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上导致湿地生物生存空间减少,湿地自身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28.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航运交通要道,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长约360 km的河道水位大幅抬升,原航道两岸港口码头均被淹没。在三峡库区现状岸线环境及水库水位动态调蓄条件下,开发拓展新的岸线港口码头的适宜建设区域,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混合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地貌、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和生态敏感性5大类因素共14个评价因子,采用改进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建设场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 (1)适宜区占13.81%,较适宜区占25.80%,较不适宜区占31.38%,不适宜区占29.01%; (2)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夷陵区乐天溪镇和太平溪镇,云阳县双江镇和万州城区上、下游一带; 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秭归县茅坪镇,奉节县城南岸和万州城区南岸上、下游一带。研究评价结果对今后长江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资源开发选址具有一定的科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刘月  吕晓健 《地震学报》2016,38(2):208-219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RTL)算法,本文以汶川MS8.0、 于田MS7.3、 芦山MS7.0、 鲁甸MS6.5及景谷MS6.6地震为例, 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空间分布与发震地点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根据新提出的物理参数区域-时间-长度的面积分IRTL探索区域地震活动水平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3次MS≥7.0强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 2次MS>6.0地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 这些地震活动平静和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附近潜在发震断裂带及周边, 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到大再到小. MS≥7.0强震前, 地震活动平静主体区的IRTL曲线在震前1—3年从零值下降至低谷后回升,低谷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18个月; 鲁甸MS6.5和景谷MS6.6地震前, IRTL曲线分别在震前1年和1.8年由低值开始上升, 达到峰值后回落, 峰值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个月和9个月. 本文结果表明, 地震活动平静的IRTL低谷点和地震活动增强的IRTL峰值点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0.
二甲基硫(DMS)是海水中一种最重要的、含量最丰富的还原态挥发性生源有机硫化物,前体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降解过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温度、DMSP的浓度、氧气、盐度、酸度、颗粒粒度、藻类生长期、季节变化、氧化压力、抑制剂等。它们均与DMSP降解速率呈一定的函数关系,并对DMSP的降解产物产生影响。藻类是DMSP的主要来源,因此着重讨论了温度、盐度、酸度等对不同浮游植物细胞内DMSP与DMS生物生产和转化过程的影响。结合海洋硫循环的研究现状和海洋化学发展的趋势,探究了用颗粒态DMSP与Chla的比率来量化碳和硫通量的方法及DMSP裂解酶活性的检验技术。大气中CO2压力持续增加导致的海洋酸化对藻类中DMSP降解过程的影响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