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MPmMARYDEVELOPMENTOFMDESERTIZATIONCONCEPTAubrevil(l949)definedthenewterm"desertification"asthetransforrnationfromtropicalandsubtropicalforestintospaxsegrasslands.Manydesertenvirorirnentresearchersbelievethatdesertandthedesertfficationenvironmentarenotonlytheresultofmodernen-vironmentdeterioraion,butwerealsopresentingeo1ogicalPeriodsheforetheoriginofInankind.Thewords`'desertification'and'desertiZaion'linEnglishlangUageliteraure,arecOllectivelycalled"ShaMoHua"inChinese-Thef…  相似文献   
12.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5,19(2):19-20
众所周知,地质历史时期的海侵、海退是全球气候巨变的直接反应。研究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海面变动,对于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演变,海底扩张速度,沉积环境的变化,地壳运动的性质,侵蚀与堆积过程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纪洋面曾发生过多次升降变动,自晚更新世以来,在玉木冰期最盛时(18000a左右)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关于晚更新世末期的这次盛冰期中的海面最大的变化幅度随冰川学、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地貌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各方面的进展而不断修正[1]。对于世界洋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2-15],环…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底埋藏黄土及沿岸出露黄土的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自60年代以来渤海海底的15个地质钻孔及最近的大量海上调查资料,在其他学者对渤海沿岸出露黄土各种特征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渤海的陆架区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强劲的西北冬季风使出露的渤海海底部分发生沙漠化,在下风头形成黄土堆积。部分黄土被全新世海相层覆盖形成埋藏黄土,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及山东半岛沿岸则形成出露黄土。  相似文献   
14.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非  殷勇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2012,86(10):1696-1712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刘敬圃  林晶 《海洋科学》1995,19(5):26-28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多发生地区,而中国又是这一地区受台风影响次数最多的国家,正确评价及讨论台风发生及其强度频率的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台风的产生给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从而改变了我国内陆地区的河流径流分布格局及模式。这一基本事实已经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对于西北太平洋的现代台风与历史台风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以及研究成果。作者是在前人大量的对现代台风产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去反演地质历史时期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的频率及强度。这对进一步探讨末次冰期…  相似文献   
16.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5,19(3):14-16
上一篇报道中我们论述了“晚更新世末期中国海出露陆架大平原的形成”,在我们研究陆架区环境演变过程中,就必须十分注重与其相邻的古海洋的环境特征。酉太平洋海区海洋环流极为复杂,控制和影响着该区的海洋水文、海洋气候的变化,并对附近沿岸大陆的气候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西北太平洋的古海洋学特征,对于我们探讨末次冰期盛时出露陆架上的环境演变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所要讨论的西太平洋的古海洋特征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出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汪品先1990年的“冰期时的中国海研究现状与问题”[1]…  相似文献   
17.
晚更新世末中国陆架沙漠化环境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残留沉积的概念已被海洋地质学家广泛地应用到中国陆架沉积环境的研究当中。随着80年代陆架区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的应用及对海岸线变迁、海岸沙丘古地理环境及古海洋学的研究,仅仅用残留沉积这一概念已无法解释最新发现的一些海底地貌现象。于是陆架沙漠化的理论在文献中出现[1]。在浅地层剖面仪的记录中主要表现出:漫长的风蚀界面,厚层的混杂堆积,典型的休止角结构以及统一的海相地层的解体,重叠的海底沙丘群出现,辽阔残留沉积层的形成,大面积的海岸沙丘的出现,大面积的海底浅滩的发育等。衍生沉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