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54篇 |
免费 | 1166篇 |
国内免费 | 12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1篇 |
大气科学 | 721篇 |
地球物理 | 963篇 |
地质学 | 2988篇 |
海洋学 | 859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531篇 |
自然地理 | 7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225篇 |
2022年 | 233篇 |
2021年 | 254篇 |
2020年 | 232篇 |
2019年 | 288篇 |
2018年 | 261篇 |
2017年 | 182篇 |
2016年 | 176篇 |
2015年 | 249篇 |
2014年 | 345篇 |
2013年 | 299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289篇 |
2010年 | 300篇 |
2009年 | 299篇 |
2008年 | 266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233篇 |
2003年 | 216篇 |
2002年 | 209篇 |
2001年 | 191篇 |
2000年 | 210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06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5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perfectum、Tianzhushania polysiphonia、T.spinosa、T.ornata;丝状蓝藻Oscillatoriopsis obtusa、Polytrichoides induviatus、P.lineatus、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typicum;多细胞藻类Sarcinophycus palilloformis、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面貌与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相同,与贵州瓮安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下部保存的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62.
963.
964.
不同甘蔗品种锤度与糖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大田实验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建立了实验室锤度和田间锤度与甘蔗糖分关系的数学模型。统计分析表明,实验室锤度、田间锤度与糖分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实验室锤度——糖分关系与大田锤度——糖分关系存在显著性(α=0.05)差异;而不同甘蔗品种间的田间锤度——糖分关系无显著性差异(α=0.05)。故不同的取样方法应使用不同的方程来估计甘蔗糖分;而不同甘蔗品种间田问锤度——糖分关系可用同一模型来描述。对三个供试甘蔗品种应用该模型进行实测验证,实测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在7%以内。 相似文献
965.
龙门山中段及两侧地壳结构与汶川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完成了由四川盆地中部向西北方向、近垂直穿越龙门山中段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震区和川西北高原、总长5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折射测深野外工作,沿测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测深观测系统,取得了丰富观测记录.对反映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记录、特别是强震构造区复杂震相信息的详细分析和模拟追踪计算,得到龙门山中段褶皱造山带及两侧的二维非均匀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揭示了稳定的四川盆地地壳结构与被改造增厚的川西北高原地壳结构性质差异;探测到高原壳内介质由上向下的岩性变化,特别是下地壳介质速度大幅降低、岩性强烈弱化的塑性流变性质;发现了四川盆地与川西北高原之间褶皱造山带下地壳存在由西向东、下缓上陡的巨型铲式上升流以及上升流与龙门山中段断裂构造体系的关系;上升流沿褶皱带东部边缘在龙门山中段上中地壳以陡倾角度向上逆冲,造成龙门山上地壳中央断裂带附近强烈上隆并使结晶基底突出地表大幅抬升.综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和现有地质成果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与造山构造,壳内断裂体系与强震孕育环境构造. 相似文献
966.
针对北斗混合系统中不同轨道类型、BDS-2/BDS-3卫星间观测值的差异,提出利用基于北斗UERE的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模型对北斗混合系统定位的随机模型进行优化。对基于等权模型、普通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模型及本文提出的优化模型进行单点定位实验,从定位精度与定位成功率上对3种模型的解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等权模型和普通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模型,优化模型能提高在E、N、U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同时减少因卫星星座空间几何构型较差而导致的定位精度较低的情况,从而提高定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967.
60 a来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净增100×104 hm2,在流域内部形成众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通过选取水资源生态环境指数、社会生态环境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运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和GW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35 a间土地开发与生态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响应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土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980-2015年克孜勒苏州和喀什地区生态等级正向转移比例较大,有84.86%的比例由较低等级(I)正向转移为低等级(Ⅱ);和田地区的克里雅河流域,阿克苏北部区域以及塔里木河末端且末县等级退化严重,负向转移比例23.46%。和田、阿克苏、喀什地区每增加1.0×104 hm2未利用地开垦规模,综合生态环境分值下降0.60到0.35,而克孜勒苏州则上升1.3~2.1;上游喀什与中游阿克苏两地区每1.0×104 hm2生态退耕,每年将分别化解32.06×104 t和15.60×104 t化肥污染压力。阿克苏地区与巴音郭楞州土地开发生态风险达到环境资源承载力指数的75%以上,预警程度超过Ⅱ级,而克孜勒苏州土地开发处于生态安全范围。每1.0×104 hm2未利用土地开发,全流域风险指数增长均值为0.003 4,下游巴音郭楞州在增加15×104~20×104 hm2耕地后,生态风险将逼近并超过环境预警界限,上游克孜勒苏州将在15 a之后进入中度警告阶段。 相似文献
968.
969.
刘鹤群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17,14(2)
通过对湘东北醴陵地区地质资料进行新的分析和认识,对区域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及区内各种矿异常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相应的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成功预测出找矿靶区,并取得很好的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