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01篇 |
免费 | 1530篇 |
国内免费 | 11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93篇 |
大气科学 | 716篇 |
地球物理 | 980篇 |
地质学 | 3044篇 |
海洋学 | 895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535篇 |
自然地理 | 7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2篇 |
2023年 | 233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56篇 |
2020年 | 258篇 |
2019年 | 289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187篇 |
2015年 | 253篇 |
2014年 | 345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323篇 |
2011年 | 289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300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250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212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10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6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11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在干旱地区,终端湖面积变化受气候影响较大,同时湖泊面积变化对生态环境平衡和土地利用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基于Landsat和JRC Global Surface Water(JRC GSW)多源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NDVI数据,分析了艾比湖水面面积变化及驱动因素,以及对艾比湖流域环境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2000—2020年艾比湖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0年左右为转折点;面积变化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大(R2=0.589,P <0.01和R2=0.519,P <0.05);流域内耕地面积增长最大,为3 14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3%;其次是草地面积增加1 40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8%;而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未利用土地,为2 974 km2,占总面积的5.90%,主要转化为草地和耕地;由NDVI变化可知,该流域内的植被主要由草地构成,并且草地高覆盖(>0.8)区呈现出增加趋势,集中在人类活动区。干旱区终端湖泊面积变化监测是生... 相似文献
93.
菏泽市区深层地下水由于长期大量开采,80年代中期就形成降落漏斗,且中心水位逐年下降,漏斗范围不断扩大。根据菏泽市区1987-1997年深层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应用残差辨识预测模式对其水位作了短期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后验差检验,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4.
塔里木盆地东部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熟度判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塔里木盆地东部94个气样的烃类气体组成和碳同位素检测资料,与模拟实验资料相结合,进行了下古生界海相烃类气体的成熟度判识、成因类型和气源的综合研究。下古生界烃源气以干气为主,干燥系数>0.9,属海相腐泥型裂解气,并由于没有陆源有机质的影响,而表现为6~(13)C_1偏低、6~(13)C_2-J~(13)C_1,的差值小等特征。根据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模实验结果建立了6~(13)C_1-R_0凡回归方程,基本解决了本区天然气的成熟度和气源判识问题,并将天然气划分为4种成因类型。文中还探讨了天然气的多源、多阶复合问题。 相似文献
95.
本研究采用IKONOS遥感图像,选取波谱特征区,通过区域像元统计并计算各波段权重系数,将影像进行波谱归一化处理,使归一化的影像岛陆与海水特征更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确定最佳分割阈值,对归一化的影像进行二值化,从而提取海岛岸线。该方法采用特征曲线法进行水陆分离,得到的二值图像保持了原图的有效边缘,采用二值形态学提取的海岸线连续可靠、信噪比高。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能有效提取海岸线,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98.
Formatio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etraspores of Polysiphonia urceolata (Rhodomelaceae, Rhodophyta)
Polysiphonia urceolata is one type of potential commercial red seaweeds used for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t biochemica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of breeding and seedling incubation for cultivation is limited, especially
the early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etrasporohyte and gametophyte of P. urceolata were taken as the study materials in Huiquan Bay, Qingdao, China. The cleaned and sterilized tetrasporophytes and gametophytes
were pre-cultured in sterilized seawater, then nurtured at 18°C, 25 μmol photons m−2 s−1 in 12:12 h (light:dark) photoperiod. Continuous observation under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early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bipolar division stage and seedling stage. In the division stage, tetraspores germinate into bipolar sporelings that further
differentiate into a colorless rhizoidal portion and a lightly pigmented upright shoot. The lightly pigmented rhizoidal cell
develops to a rhizoid and the larger pigmented cell transforms to an erect axis. In the seedling stage, several quasi-protuberances
appear on the erect axis and form juvenile seedling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culture of P. urceolata from tetraspor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o.2006AA09Z2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618001 and N_CUHK438/06) and Shandong Agricultural Seed Stock Breeding Project 相似文献
99.
刘鹤群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17,14(2)
通过对湘东北醴陵地区地质资料进行新的分析和认识,对区域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及区内各种矿异常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相应的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成功预测出找矿靶区,并取得很好的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