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8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海的形成揭示了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的复杂模式,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基底岩石和深海盆沉积层的精确年代数据还很缺乏,这使得对南海张裂年代的估计存在很大的误差,对张裂机制和历史的各种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只有对南海的张裂过程有了精确地分析与刻画,才能更好地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印支块体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而向东南挤出、青藏高原隆升中可能起到的作用.2009年正式提交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建议书735-Full建议在南海深海盆内的4个站位上实施钻探.这4个站位分布在南海盆地4个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上(南海东北部、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这样的站位设计会确保完成本建议书的整体研究目标,即揭示南海的张裂历史和它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位于南海盆地最东北部的站位有助于确定该区域地壳的属性和验证古南海是否存在,位于西北次海盆的站住可能会提供南海的最早张裂年代,另外2个分别位于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站位将重点确定2个次海盆的绝对年龄、基底矿物成分与磁化率以及2个次海盆的相对张裂次序.这些站位的水深大约在2 910~4 400 m,钻探深度预计到海底以下大约700~2 200 m,总的钻透深度为5 959 m,其中5 359 m穿透沉积层,另外600 m或400 m钻入基底.所有这些站位的位置是由已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所确定,目前计划收集更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以满足IODP对井位调查数据的要求.  相似文献   
52.
陈曦  王成善  黄永建 《现代地质》2011,25(3):409-418
白垩纪被认为是两极无冰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但近年来对于白垩纪存在短暂冰川甚至是极地冰盖的猜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前人提出的冰川或气候变冷证据,如冰川遗迹、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事件以及δ18O正偏事件等,总结了白垩纪可能存在冰川的时期,包括Berriasian Valanginian之间、Valanginian晚期、Barremiana期、Aptian Albian之交、Albian Cenomanian之交、Cenomanian中期和末期、Turonian中期、Coniacian中期、Santonian早期、Campanian晚期、Campanian Maastrichtian之交和Maastrichtian末期等。对这些证据的有效性进行详细的讨论,同时也对白垩纪冰川的可能成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白垩纪即便存在冰川,也是小规模、短暂地存在,因此,精确的年代学约束是进行白垩纪冰川研究的前提;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下的气候波动是白垩纪形成短暂冰川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53.
异地碳酸盐岩块体是指已固结或半固结的、经过一定距离搬运再沉积而产于正常沉积地层中规模 较大的碳酸盐岩块,它和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均属于再沉积碳酸盐岩。文章分析了岩崩、岩屑崩坍、海底滑坡、 滑塌和碎屑流沉积的过程,讨论了异地碳酸盐岩块体的沉积机制;归纳了异地碳酸盐岩块体形成的主要地质背 景,认为异地碳酸盐岩块体可见于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海山和前陆盆地等地质环境中;着重介绍了 异地碳酸盐岩块体和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的研究进展,即线源式的碳酸盐岩裙沉积和点源式的碳酸盐岩海底扇 沉积;最后,阐释了滑来岩块、滑塌堆积和碎屑流沉积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孤立碳酸盐岩块体的搬运沉积机 制,对比区分了碳酸盐岩裙沉积和碳酸盐岩海底扇的沉积特征,认为它们在斜坡环境、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特征 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54.
南海粘土沉积学的以往研究都认为粘土矿物主要是陆源碎屑提供,包括蒙脱石在内的粘土矿物都是在周边流域经风化作用形成后输入到南海,再经不同洋流的搬运作用而发生沉积,忽略粘土矿物在海底的自生成岩作用及海底火山物质原地风化作用的影响.然而.南海表层及晚第四纪沉积物中蒙脱石含量过高(达到30%~40%以上),似乎同周边流域沉积物的...  相似文献   
55.
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地磁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是进行古地理再造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GIS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古地理再造方法的革新,为古地理再造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软件辅助平台.本文主要围绕古地磁数据资料、应用方法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对其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作一详细的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56.
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的边界条件。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以及亚洲环境变化等许多地质过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各种替代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高原隆升历史,然而,不同方法所得出的高原隆升历史并不一致。这主要归咎于一些替代指标本身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严重阻碍了获取正确的高原隆升历史。在对这些替代指标进行详细的阐述之后,对其指示的高原隆升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并结合在高原腹地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原西藏高原的隆升模式,即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在始新世就已经达到现在的海拔高度,而此时青藏高原北部还是低地,南部和西部可能还处在海洋环境。在中新世时,高原向北、向东和向南生长并在第四纪时形成现在的高原特征。  相似文献   
57.
西藏南部Cenomanian-Turonian缺氧事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基于藏南中白垩统Cenomanian-Turonian缺氧事件沉积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黑色页岩的有机质输入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缺氧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缺氧层内高含量有机碳的黑色页岩与灰绿色页岩、泥灰岩构成二级旋回地层;有机质的母质输入以海洋生物的菌藻类为主。生物标志物与缺氧事件对应研究表明,Pr/Ph在剖面上的相对含量是判别氧化还原的良好指标,胡萝卜烷含  相似文献   
58.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 ,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该盆地呈东西走向 ,地表以侏罗系大面积分布为特征 ,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地层出露全 ,厚度大 ,岩性岩相复杂。 1994— 1997年期间 ,我们实测了 17条羌塘盆地侏罗系剖面 ,获得了丰富的岩性、岩相和古生物资料 ,将青海省侏罗系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应用到西藏羌塘盆地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 ,使羌塘盆地侏罗系划分更趋于完善。将羌塘盆地侏罗系划分为下侏罗统那底岗日组 ,中侏罗统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 ,上侏罗统索瓦组和雪山组。本次在独雪山的布曲组、拉雄错的夏里组和白龙冰河的…  相似文献   
59.
Sediment traps are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source, composition and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of sinking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ocean. An in situ observational mooring(TJ-A-1)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20.05°N, 117.42°E) at a water depth of 2 100 m and equipped with two sediment traps deployed at 500 m and 1 950 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8-day intervals, and 20 samples were obtained at both depth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Large amounts of fecal matter and marine snow were collected in the lower trap. The fluxes of marine snow and fecal pellets exhibited a fluctuating decrease between May 2014 and early August 2014 and then stabilized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marine snow and fecal pellets were diatoms, coccolithophores, radiolarians, and other debris, all of which are planktons mostly produced in photic zon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article collection range estimates from the lower trap and data on ocean surface chlorophyll, these marine snow and fecal pellets were related to the lateral transport of deep water and not vertical migrations from overlying water column. Moreover, the source area might be southwest of Taiwan.  相似文献   
60.
显微组分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已经认识到决定显微组分性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大分子结构。为了揭示显微组分大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从显微组分大分子化学结构与物理结构、大分子结构演化的构造应力效应、煤变质全阶段大分子结构演化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指出由于富镜质组煤的广泛分布和重要工业用途使之成为煤结构研究的主要对象,惰质组的研究则相对缺乏,阻碍了对煤特性的全面认识。提出“煤变质作用的热-应力条件决定显微组分结构演化、惰质组与镜质组大分子结构演化具有差异性”的研究思路,采用惰质组/镜质组高温高压模拟和热模拟实验并与自然序列变质-变形煤对比,研究显微组分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定量刻画显微组分大分子结构与温压条件的关系,揭示构造应力对显微组分化学结构和纳米孔隙结构的控制,确定煤变质全过程中惰质组大分子结构的演化路径,建立惰质组大分子动力学模型。上述研究成果将充实对煤微观结构演化及其控制因素的全面认识,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储层物性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