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20篇 |
免费 | 664篇 |
国内免费 | 10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6篇 |
大气科学 | 1645篇 |
地球物理 | 365篇 |
地质学 | 2673篇 |
海洋学 | 333篇 |
天文学 | 172篇 |
综合类 | 199篇 |
自然地理 | 3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527篇 |
2013年 | 226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365篇 |
2001年 | 1480篇 |
2000年 | 291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112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项目利用荒漠草原地区现有林片网,采用平行对比观测法,应用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区不同结构的片状防护林对造林区内草地小气候以及牧草的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状况,水分利用状况,载畜量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明显地改善了造林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引起了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即由以小叶锦鸡儿、冷蒿、针茅、隐子草为主要优势种变为以羊草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草群高度和盖度显增大。主要牧草种的出苗或返青期提早1-2天,生长速率增大53-250%。水分利用率提高100-150%,鲜草增产100-200%,载畜量增加100-200%。造林区域为0-1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88.9%,0-30cm土壤全氮量降低1.1-36.3%。造林结构以密度为1.5×1.5m或2×3m郁闭度为0.3-0.65的片林,其气候生态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22.
本统计分析了1961-1989年6至8月194次河套气旋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对20次东北上河套气旋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初步建立了预报方法。并用中尺度数值模式作了预报试验,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24.
本区位于龙首山山系西部,属甘肃省重要的铜、镍金属矿远景成矿带。利用大比例尺航天、航空像片及计算机功能处理片对桃花拉山一带地质构造作了详细解译,首次圈出青龙山菱块构造和环形构造,结合已有地质、矿产、物化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桃花拉山,青龙山遥感找矿模式,为开展矿产普查工作提供了有效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25.
26.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原建筑物稠密区大量兴建,加之过量超采城市地下水,带来的地基与基坑变形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防治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灾害,必须建立操作性较强的变形监测系统,及时作好预警、预报工作,使变形监测的方法、技术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7.
用一台12道的声波测井仪记录了页岩灰岩中的声波全波波形,在142m井段的大部分段上都观测到了清晰的S波,将其用于识别岩性界面及裂隙带,结果如同用井下电视及标准地球物理测井所作的解释,波形的高信噪比使我们能通过12道相似性计算获得取井中冲蚀段外所有地段中的S波速度,比值Vq/Vs随深度的变化可帮助识别井中的某些成份变化,却不能识别灰岩中的裂隙,但使用S波振幅从记录识别岩性变化及裂隙都有效。页岩中S波振幅比灰岩中低,而裂隙地层中S波衰减增大,裂隙度与斯通利波之间无明显关系。为了解释有全波波形记录和S波传播的井的岩性及裂隙,一般要利用声测井记录中的S波。 相似文献
28.
29.
2000年春季孟加拉湾东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位置偏南,北支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路径偏北偏东,南下势力弱,加之近两年来连续性少雨,是造成信阳地区2000年春季历史同期最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