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质学   49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渭河盆地地热水溶气资源丰富,但成分、成因、分布特征复杂。通过选择位于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完井深度的地热水井进行地热水及天然气样品的采集并送样分析,研究地热水特征,天然气的组分、成因及水气关系,结合天然气聚集成藏因素分析,对气体赋存的有利区域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渭河盆地地热水化学类型相对复杂,地层温度及压力对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较大;盆地中最具有工业价值的天然气组分为壳源氦气及生物成因可燃气;根据气体源岩的分布,储盖组合特征,结合影响水溶气富集的因素,对氦气富集有利区和可燃气有利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2.
对西安里铁矿床蚀变矿物(透辉石、石榴子石、绿帘石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和H-O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透辉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15℃~622℃,盐度(w(NaCl))为48~75;石榴子石均一温度为475~525℃,w(NaCl)均小于26wt%NaCl;绿帘石均一温度为390~440℃,盐度主要分布在40 wt%NaCl左右;方解石均一温度为141~4066℃,w(NaCl)为6.74~21.11;石榴石、透辉石的δD SMOW值介于-106‰~-86‰,δ18O SMOW值介于6.7~8.7‰,δ18O H2O值介于2.7‰~8.7‰。磁铁矿δ18O H2O值介于2.6‰~6.2‰。综合分析认为:热液主要来源于岩体,在上升过程中萃取了围岩中Na和Cl,Na的加入使大量Fe析出,并与Cl结合进行迁移,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具有显著的变化,导致Fe质析出形成西安里铁矿床。  相似文献   
23.
1前言 矿床形成与成矿地质环境及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受宏观和微观控矿因素控制,成矿具明显时空分布和有序演化成矿规律.研究与厘定各类矿床识别标志及后期变化特征,有利于阐明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具重要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主要利用近年来在陕西洛南县莲花沟岩体中获取的一些实际资料,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总结出一些与区域上其他成矿小侵入体完全不同的成岩成矿特征。主要包括:①莲花沟岩体是一个以闪长岩为主的二长花岗斑岩—闪长岩型岩体,其成分明显是以相对富钙、镁、铁,低硅、碱而别于同带其他类型小侵入体;②按岩石化学成分,岩体缺少w(SiO2)为55%~65%的中性岩石组合,呈一种较典型的"双峰式"岩套,且从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看,在两种类型岩石间不存在分离结晶作用成因关系,而似乎表现为一种分层熔融的双层岩浆房成岩模型;③所建的成矿模型,除岩体边缘接触带中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和层控-构造蚀变岩型钼铅锌矿系列外,岩体内部主要以隐爆角砾岩筒-斑岩型钼铜矿化为特征,这种隐爆角砾岩既不同于北边祁雨沟含金片麻岩中的爆破角砾岩筒,也不同于南边河南镇平县秋树湾的碳酸盐岩型爆破角砾岩筒,且成矿元素组合主要是钼铜类型;④由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数据揭示,形成二长花岗斑岩熔浆的源岩与中元古代熊耳群的一套富钾类型变火山沉积岩系有较好的源区关系,而闪长岩则与软流圈上涌,基性岩浆底侵及太华群源岩有较密切的关系。无疑,以上成果对丰富东秦岭地区钼多金属成矿作用认识将提供和补充一些新的资料和实例,特别是"双峰式"岩套的存在,对东秦岭地区主要成钼时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而且还提示在东秦岭地区有发现新类型岩体和矿床的潜在条件。  相似文献   
25.
主要利用近年来在陕西洛南县莲花沟岩体中获取的一些实际资料,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总结出一些与区域上其他成矿小
侵入体完全不同的成岩成矿特征。主要包括:①莲花沟岩体是一个以闪长岩为主的二长花岗斑岩—闪长岩型岩体,其成分明显是
以相对富钙、镁、铁,低硅、碱而别于同带其他类型小侵入体;②按岩石化学成分,岩体缺少w(SiO2)为55%~65%的中性岩石组
合,呈一种较典型的“双峰式”岩套,且从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看,在两种类型岩石间不存在分离结晶作用成因关系,而似乎表现为一
种分层熔融的双层岩浆房成岩模型;③所建的成矿模型,除岩体边缘接触带中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和层控-构造蚀变岩型钼铅锌矿
系列外,岩体内部主要以隐爆角砾岩筒-斑岩型钼铜矿化为特征,这种隐爆角砾岩既不同于北边祁雨沟含金片麻岩中的爆破角砾
岩筒,也不同于南边河南镇平县秋树湾的碳酸盐岩型爆破角砾岩筒,且成矿元素组合主要是钼铜类型;④由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
U-Pb同位素年龄数据揭示,形成二长花岗斑岩熔浆的源岩与中元古代熊耳群的一套富钾类型变火山沉积岩系有较好的源区关
系,而闪长岩则与软流圈上涌,基性岩浆底侵及太华群源岩有较密切的关系。无疑,以上成果对丰富东秦岭地区钼多金属成矿作
用认识将提供和补充一些新的资料和实例,特别是“双峰式”岩套的存在,对东秦岭地区主要成钼时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也是
一个重要的证据,而且还提示在东秦岭地区有发现新类型岩体和矿床的潜在条件。   相似文献   
26.
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氦气成因与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河盆地地热水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氦气,通过采集分析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氦气成分和He同位素研究了氦气的成因与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氦气体积分数普遍超过0.1%,最高达到3.395%。地热水水溶氦气的3He/4He比值介于(3.61±0.29)×10-8~(7.80±0.23)×10-7之间,氦气的R/Ra值小于1.00。天然气的4He/20Ne比值研究一致表明,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氦气主要为壳源成因,混有微量的幔源氦。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富铀花岗岩放射性成因的氦气是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氦气的主要来源,大面积出露于秦岭造山带以及隐伏于渭河盆地南缘新生代沉积层下的富铀花岗岩体为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氦气的主要气源岩。  相似文献   
27.
在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中偶见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其核部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An>63),幔部为富钠的斜长石,二者之间存在由绢云母和绿帘石组成的溶蚀带,且核、幔An值变化截然不同。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岩浆混合过程大致如下:起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在高温下结晶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且所携带的热使下地壳开始熔融形成壳源岩浆;壳、幔两种岩浆沿着太行山深大断裂快速上升侵位于地壳浅部,发生岩浆混合;与此同时,早期形成的基性斜长石由于压力突然减小发生溶蚀,形成形态不规则的溶蚀带;壳幔混合岩浆在基性斜长石基础上结晶生长富钠斜长石,形成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这为研究区内存在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同位素特征及矿体与岩体的关系,认为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基性—超基性岩间接为铁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矿体的形态明显受到接触面及周边构造形态的控制,呈不规则板状、透镜状、分枝状、羽状分布。最后运用矿体成矿规律、磁异常、电法异常等找矿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出了龙降沟岩体南缘、双井、东郊3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29.
太行山南段平顺地区矽卡岩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顺地区矽卡岩型铁矿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境内,主要产于燕山期中性侵入岩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及其附近.矿化蚀变带明显,钠长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化蚀变带特征和黄铁矿矿物(204Pb/204Pb=17.741~18.301,平均值17.993;207Pb204=Pb=15.433~15.551,平均值15.495)与早期侵入岩(206Pb/204Pb=17.859~18.474;207Pb/204Pb=15.429~15.431)以及晚期侵入岩(206Pb/204Pb=17.959~18.223,平均值18.088;207Pb/=204Pb:15.434~15.566,平均值15.536)的Pb同位素组成均说明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超基性一基性侵入岩通过被晚期中性侵入岩交代同化,大量铁质进入晚期中性岩浆之内,间接为铁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晚期侵入体的岩浆热液不仅是成矿物质的栽体,而且所产生的压应力和热能成为成矿流体运移的驱动力.在成矿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0.
豫西地区的铝土矿中含有丰富的镓资源。由于对矿石中镓的赋存状态研究程度很低,使镓未能有效回收。通过对铝土矿石的扫描电镜观察、电子探针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并且完成了在盐酸介质中浸取镓的条件实验,初步得出了元素镓在铝土矿石中的赋存形式主要为:以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存在于矿物晶格之中;部分以吸附的形式存在于粘土矿物微粒和铝、铁的氢氧化物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