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483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41.
以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泉水源地为例,探索岩溶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充分考虑娘子关泉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评价模型和针对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欧洲模式指标框架,建立评价指标备选集。首先选择专家咨询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收集2011—2015年相关指标数据,对所有备选指标进行第一次筛选;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定量指标进行第二次指标筛选,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筛选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了涵盖社会、经济、环境、政策4个方面,包含5个准则层19个指标的娘子关泉岩溶水水源地安全供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验证,筛选的指标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根据该指标可有效识别水源地风险来源。  相似文献   
942.
多聚磷酸盐(Poly-P)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磷酸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研究多聚磷酸盐在自然界的迁移转化对理解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反应是控制元素在沉积物和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一个关键过程,因此本研究选取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勃姆石(Boehmite),即羟基氧化铝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勃姆石在不同初始磷浓度、不同pH条件下对多聚磷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增加,勃姆石对多聚磷的吸附量也随之增加,吸附率均接近100%;而随着pH的升高,勃姆石对多聚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本研究进一步采用XRD、SEM、31P NMR技术对吸附产物进行了表征,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勃姆石吸附多聚磷的过程中伴随着多聚磷水解,长链中间的P-O-P键随机断裂,生成了许多短链多聚磷和正磷酸根,两者以内圈络合的形式吸附在勃姆石表面。  相似文献   
943.
沉积物蠕动是海底地层倾于发生破坏的前奏和指示,能够演变为大规模的海底滑坡,给海洋工程建设和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发现的沉积物蠕动地貌主要发育在北半球,表现为槽脊相间的海底起伏.沉积物蠕动地貌的主要识别标志为槽脊形态的无规律变化与走向沿水深线延伸且槽脊内部发育剪切面等.地震活动、构造抬升、高沉积速率和地层压力、地层的含气性与水合物分解等均可导致沉积物蠕动地貌的形成.然而,在前人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诸多疑似沉积物蠕动地貌的起伏地形,证明或证伪这些起伏地形是否为沉积物蠕动地貌是目前研究的侧重点.沉积物蠕动的滑移变形速率、蠕动地层底界面及其与下伏构造的关系性、沉积物蠕动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趋势等研究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厘定沉积物蠕动地貌及其致灾等级,但这些工作还鲜有涉及.因此,后续沉积物蠕动地貌的研究应加强沉积物蠕动层底界面的刻画与表征,重视沉积物蠕动形成过程和演变趋势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为深入识别沉积物蠕动和评价其灾害等级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4.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北方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是土地沙质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以沙漠、沙地分布较广的北方6省(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2010—2018年研究区沙质荒漠化演化特征,并将气象、地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沙质荒漠化变化原因。遥感解译结果表明: 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共35.08万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面积11.92万km2,中度沙质荒漠化13.54万km2,轻度沙质荒漠化9.62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0—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0.73万km2,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0.48万km2,内蒙古自治区减少0.19万km2,同时有2.78万km2沙质荒漠化土地程度减轻。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对比两沙地生态地质条件差异,总结了沙质荒漠化好转、加重的原因。研究认为,毛乌素沙地应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以自然恢复为主; 科尔沁沙地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优化植被结构,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45.
卢惠华  李修平  郝河 《城市地质》2021,16(3):354-360
有学者认为,密怀地区四合堂群层状地质体(表壳岩和铁矿)因受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变成了一个夹构造残留体的巨大岩浆杂岩体.铁矿体因被剪断、位移、丢失,以至造成矿产的巨大损失,从而影响矿床的工业评价.以铁矿、杂岩体、地层、混合岩化、块状无序的变质岩等为研究重点,多数单位认为,该区可划分出两块面型分布的表壳岩.铁矿勘探,全区获得了十亿吨储量,成果丰硕.四合堂群的铁矿虽然厚度不大,但没有发生被剪切带剪断而丢失的情况,大多数铁矿都稳定的向下延伸了几百米.以事实为据,勘探队认为,对该争议地质体的认识,称岩浆杂岩体不合适,它仍应保留原来的提法,即:四合堂群层状地质体.  相似文献   
946.
947.
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生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全球白垩纪、古近纪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单一的白垩系-古近系全球界线层型(GSSP)不能满足建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其意义和重要性实际上不亚于建立GSSP。中国的白垩系、古近系绝大多数为陆相沉积,且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中国目前正在做陆相地层建阶和完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工作,不解决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问题,中国古近系最下面的一个阶便建不好,"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将不完善,所以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对于中国更加迫切并具实际价值。全球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连续陆相生物地层记录十分匮乏,寻找合适的剖面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非常困难。从轮藻角度出发,湖北当阳跑马岗组露头剖面拥有全球迄今所知最连续丰富多样的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陆相生物地层记录。界线层段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记录也非常连续且丰富多样,并具建立界线层型的其他许多条件。它是中国至今所知惟一具有潜力成为全球(或大区性、或中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也即中生界-新生界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露头剖面),从而也可能是中国古近系、也即新生界最下面一个阶的最合适的建阶剖面或层型剖面。为此,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无疑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48.
通过统计铜川单站53a历史气候,用Spss11.5对铜川站历史各项气象要素与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前期各气象要素与预报月的降水、气温相关性好的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模拟,得出铜川站的月平均降水、气温预报模型,用可视化语言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中的Adodc数据库技术方法,分别建立了铜川站的月降水、平均气温预测因子数据库,63个相关性较好的因子进入模型,实现自动预测,并以Datagrib表格显示预测结果和预测因子组合。从近三年预测结果看,降水距平百分率在20%以内的准确率为30.6%;气温预报误差在1℃以内的准确率为50.0%。需要在实际业务中进一步检验,找出预报和实况的误差关系。  相似文献   
949.
北京西卓家营采砂迹地型湿地植被优势种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联结性检验(Schluter)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方法,研究了北京西卓家营采砂迹地型湿地植被优势种种间关系。结果表明,该湿地植物群落物种整体存在显著正关联性;2009年和2010年在显著相关的种对中,表现为正关联的种对还不到20%;与该湿地植物相关的种间关联模式共有21种;基于种间关系的湿地植物恢复优化配置主要模式有9种,即竹节灯心草(Juncus turczaninowii)和问荆(Equisetum arvense)、竹节灯心草和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竹节灯心草和菰(Zizania latifolia)、竹节灯心草和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扁秆藨草和菰、扁秆藨草和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扁秆藨草和狼把草、菰和朝天委陵菜、菰和狼把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针蔺(Eleocharis congesta)、小香蒲(Typha minima)与该湿地其他植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种间关系。今后在进行北京西卓家营采砂迹地型湿地植被恢复时,应重点恢复单一群落类型,即将芦苇、针蔺和小香蒲恢复成单一种群类型。  相似文献   
950.
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找矿突破。目前,我国地质调查管理体制与新形势不适应,影响成果产出;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限制过死,影响出大成果。从项目立项到设计评审、设计调整、年度质量检查、野外验收,从地质调查后效益评估到地质调查专项整体评估,对项目成果质量的监控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健全地质调查成果质量评估制度,需尊重地质调查工作规律,正确定位地质调查工作及队伍;完善项目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健全项目质量报告评审制度,建立项目成果后效益评估制度,建立地质调查事业工作整体评估制度,加强地质调查成果质量评估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