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Ⅲ.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沉积物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测定采用经典的乙炔抑制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6.9-26.9nmol/(g·h)和21.6-102.7nmol/(g·h),除2006年的2月外的其他月份,疏浚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显著(P<0.05)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浚和对照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都受温度的控制.硝态氟浓度是疏浚和对照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有机碳对疏浚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有影响,但对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没有影响.疏浚后短期内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可看作是底泥疏浚在富营养华水体脱氮方面的一个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东太湖网围养蟹效应及养殖模式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俊  谷孝鸿  刘国锋 《湖泊科学》2009,21(4):523-529
通过2007年3月至12月对东太湖三个不同养殖密度和规模网围养蟹区养殖状况与环境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养殖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湖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太湖人工投饵单养河蟹的养殖方式,会造成水体氮磷营养盐累积,对水体造成污染.选取的A、B、C三个养殖区每产出1kg河蟹造成湖区氮累积量分别为0.24kg、0.33kg和0.30kg;磷累积量为0.043kg、0.059kg和0.051kg.比较各养殖区环境状况、经济效益以及河蟹生长规格,认为东太湖实施河蟹优化养殖的适宜密度和单个网围面积为6000只/hm2和2.33hm2左右,但是目前东太湖养殖方式仍需要改进.针对东太湖养殖面积过大和布局不合理现状,认为东太湖网围养蟹面积应控制在3165.2hm2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3.
徐杨青  刘国锋  吴西臣 《岩土力学》2016,37(10):2915-2920
武汉地区长江Ⅰ级阶地含水层在水流等沉积动力的分选作用和上覆土层压力的固结作用下,其渗透系数必然存在各向异性。因此,基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各向同性和以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得到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所完成的基坑降水设计亦必然与工程实际存在差异。通过现场分层抽水试验、群井抽水试验,结合三维数值模拟反演计算,得出了武汉长江Ⅰ级阶地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基本规律和特性,即:各含水层渗透系数自上而下逐渐增加且表现为各向异性,其水平渗透系数大于垂直渗透系数,其比值介于1.6~2.6之间。工程实例表明,采用各向异性的水文地质参数和三维渗流分析进行的超深基坑降水设计,结果更接近于实际,且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和基坑周边环境损伤,亦有利于节约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4.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Ⅰ.内源磷释放控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与孔隙水中PO43-p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PO43-P通量分别为-143.8至14.4与-237.3至3047.6μg(m2·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磷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磷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3-10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磷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磷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磷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II.内源氮释放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氮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孔隙水中NH4^+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分别为5.3至18.6mg/(m2&#183;d)与-9.4至67.5mg/(m2&#183;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m+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5-12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NH4^+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NH4^+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氮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Ⅱ.内源氮释放控制作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氮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孔隙水中NH4+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分别为5.3至18.6mg/(m2·d)与-9.4至67.5mg/(m2·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5-12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NH4+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NH4+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氮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