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三河-平谷8.0级大震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大震的震源区布置了两条总长140km,24次覆盖的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剖面穿过夏垫断裂及二十里长山断裂,结果表明,该区以双程走时7.0s(21km)左右和11.0-12.5s(33-37km)左右的两个强反射叠层把地壳分为上地壳,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差异较大,浅部成层性较好,层组较多,结构复杂;上地壳总体呈反射“透明”性质,下部地壳表现为明显的反射性质;在横向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深部断裂主要有夏垫断裂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断层面较陡,近下直立,该断裂可能为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分别在两条剖面下地壳和上地壳下部存在局部强反射能量团,应为上地幔物质上涌冷却形成的岩墙或岩体;由于该处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局部应力分布的差异。导致了地壳深断裂的形成,这可能是三河8.0级大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2.
昆明数字遥测台网近震震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昆明数字遥测台网26个子台记录的718个地震的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系统的传递函数,仿真为短周期的DD-1地动位移记录和中长周期DK-1的地动速度记录,记录仿真前后均测定地震震级,分别记为Msz和Mfz;对其中云南常规模拟地震台网40个台站记录的259个地震,也从记录图纸测定了地震震级,记为Mmn。对Mfz、Msz和Mmn进行系统的比较表明:在1.0≤ML<2.5的地震中,仿真后所测震级Mfz比仿真前所测震级Msz平均偏高0.16;在2.5≤ML≤2.9的地震中,Mfz比Msz平均偏高0.12;而在3.0≤ML≤3.9的地震中,Mfz与Msz的平均偏差基本为0;ML≥4.0的地震中,Mfz比Msz平均偏小0.02;MS的仿真震级Mfz比Msz平均偏高0.04;特别由模拟记录所测的震级Mmn与Mfz的平均偏差基本为0;不同震级间的差别基本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5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描述土壤基质势ψ和含水量θ之间的函数关系,表征土壤的持水性能,是研究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土壤侵蚀及溶质运移的关键。高寒气候特征使有机质在青藏高原地区大量积累,为确定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有机质的影响,在长江源北麓河地区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土壤粒度分布,容重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持水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高基质势下(0~-30 kPa)以容重影响为主,低基质势下(-100~-1 500 kPa)以有机质影响为主;有机质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增强土壤的吸附性而影响土壤持水性能,同时影响程度取决于有机质的多少,土壤持水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本次研究有助于认识高寒地区土壤水文特征,对展开土壤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4.
滩地人工林营林措施对钉螺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滩地不同经营措施的杨树人工林内钉螺种群影响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在低海拔淹水时间达60天的滩地,采用挖沟抬垄整地是确保人工林造成功和有效抑螺的重要措施;②在幼林阶段,采用林农复合经营是抑螺防病林经营的有效措施;③随着林木的生长,树木对林地环境的改善强度加大,其对钉螺种群的抑制效果逐渐加强,使钉螺种群密度保持较低的水平。因此,对钉螺滋生的滩地采取针对性的造林技术和措施,即可增加林地的经济产出,更为重要的是可有效抑制钉螺的种群数量,同时辅以对家畜的管理,可使林地内的感染性钉螺隆至零,达到了滩地利用与抑制钉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55.
山丘区流域治理与兴林抑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流行区域广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74个国家.2亿人受其危害,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中国是受害人数最多,钉螺分布最广的国家。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433个流行县(市、区),已有260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目前,全国钉螺分布面积达222万hm^2,累计血吸虫病人1200多万例。据卫生部门统计,中国目前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  相似文献   
56.
龙凤山土石坝在运行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坝后排水沟出现严重的混水现象,该现象白天呈周期性变化。利用原子吸收法和X-荧光光谱分析法,对坝后排水沟中的水及析出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坝基析出物化学成分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水质中富含Ca,析出物中富含Fe和Mn。在坝基地下水渗流过程中,地下水与坝基岩石产生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导致化学潜蚀。地下渗流水的化学潜蚀作用与坝基岩石性质密切相关。在基性类岩石中,由于富含铁、锰等深色元素,在酸性环境中很容易迁移,因而排水沟中出现Fe2O3和MnO2絮凝状沉淀物,导致排水沟出现混水现象。  相似文献   
57.
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寒土壤水文过程的变化是流域水文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多年冻土区典型发育的热融湖塘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物理特性、入渗过程及土壤水分等的观测,并进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热融湖塘改变了土壤的入渗过程,随着其影响程度的加剧,初始入渗速率降低,且在中度影响迹地降低幅度最大;稳定入渗速率与累积入渗量在表层逐渐增加,10与20 cm深度处均为先减小后增加,与土壤质地显著相关,且累积入渗量受制于稳定入渗速率变化;通过对比分析,Hoton模型更适用于热融湖塘影响迹地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研究.总之,热融湖塘的形成降低了高寒草甸土壤的持水能力,使其导水性增强,导致热融湖塘分布区域的产流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8.
为阐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粒径分布(PSD)非均匀性和异质性的变化特征, 在青藏高原长江源区, 根据高寒草甸的退化梯度, 选取了未退化区域、 轻度退化区域、 中度退化区域、 重度退化区域和极重度退化区域, 测定了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的粒径分布、 饱和导水率、 孔隙度与有机质含量. 运用多重分形理论, 并结合土壤颗粒分布与土壤理化特性等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高寒草甸退化对长江源高寒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种精确的分析方法. 结果表明: 随着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增加, 土壤颗粒呈粗粒化趋势, 多重分形参数中容量维数(D0)随之增大, 表征PSD宽度随之增大; 信息维数(D1)、 信息维数/容量维数(D1/D0)、 关联维数(D2)、 奇异谱宽(Δα)可从不同角度反映的土壤PSD的非均匀性与局部异质性随着高寒草甸退化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中度退化区域的土壤PSD不均匀性最大. 研究发现, 研究区土壤多重分形参数与细砂含量、 土壤的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多重分形参数能准确描述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粒径分布的细微差别, 可作为反映土壤性质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59.
结合非开挖导航仪器中探头部分的整体构成原理与设计,介绍了倾角、工具面向角等关键技术参数的检测原理与方法。对于倾角,采用单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并着重分析了消除安装误差的方法;对于工具面向角,采用了自行设计的光电式面向角传感器。应用与研究表明,各参数的测量均满足了地下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60.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that control plant diversity within(α-diversity) and among(β-diversity) forest gaps is important for managing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and it is also a prerequisite for identifying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of forest plant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habitat type(gap/non-gap plots), gap size, ele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we explored their effects on plant diversity(α-diversity and β-diversity). To do this, a total of 21 non-gap(i.e., closed canopy) plots(100 m2) and 63 gap plots, including 21 with large gaps(200–410 m2), 21 with medium gaps(100–200 m2) and 21 with small gaps(38.5– 100 m2),were selected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a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of southwestern China.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SEMs), we analyzed how forest gaps affected plant diversity(α-diversity and β-diversity)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as elevation increased, unimodal patterns of α-diversity were found in different-sized gaps, and β-diversity showed a consistent sinusoidal function pattern in different-sized gaps. The gap siz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α-diversity, but this effect disappeared above 3500 masl. Moreover, the patterns of α-diversity and β-diversity in non-gap plots were irregular along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2) SEMs demonstrated that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AMAT), ultraviolet-A radiation(365 nm, UV-A365), ultraviolet-B1 radiation(297 nm, UV-B297), moss thickness(MT), soil carbon/nitrogen ratio(C/N ratio), NH4-N and NO3-N,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levation, which then affected α-diversity and β-diversity. The 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PPFD), UV-A365 and UV-B297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lots with forest gaps than in the non-gap plots. Moreover, the PPFD and UV-A365 were positively and directly affected by gap size. Surprisingly, except for the NH4-N and the C/N ratios, the below-grou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wed little or no relationships with forest gaps. All of these effects contributed to plant diversity. Overall, the above-grou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gap-forming disturbances than the below-grou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α-diversity and β-diversity. The predicted pathway in the SEMs of the elevational effects on α-diversity andβ-diversity wa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s of forest gaps.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driving the diversity-habitat relationship in the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 of south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