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4篇 |
免费 | 1734篇 |
国内免费 | 9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5篇 |
大气科学 | 720篇 |
地球物理 | 986篇 |
地质学 | 3054篇 |
海洋学 | 890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535篇 |
自然地理 | 7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3篇 |
2023年 | 236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54篇 |
2020年 | 273篇 |
2019年 | 288篇 |
2018年 | 264篇 |
2017年 | 191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252篇 |
2014年 | 345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323篇 |
2011年 | 289篇 |
2010年 | 301篇 |
2009年 | 299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231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212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06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88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5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主要包括产气率、运聚系数、区带评价参数与可采系数等4项.首先,通过生物气模拟、不同类型干酪根的产气率模拟实验,建立生物气、煤岩、不同类型泥岩与碳酸盐岩的产气率图版;其次,通过相关分析,建立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的关系模型: 运聚系数=0.298-0.00259×烃源岩年龄 0.218×有机碳含量-0.00223×成藏关键时刻-0.00 236×盖层厚度 0.0009×盖层埋深-0.286×不整合数 0.000104×储层年龄;第三,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体系与取值标准;最后,基于岩性和驱动类型两大因素将天然气藏分为5种类型,其中:碎屑岩水驱气藏的可采系数为50%~70%, 碎屑岩气驱气藏75%~90%,碳酸盐岩水驱气藏55%~80%,碳酸盐岩气驱气藏80%~95%,致密气藏40%~55%. 相似文献
33.
论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从而造成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因此,我们应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质环境,减少对地环境的坡坏,加强地质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34.
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气象要素的定时、定点观测及实时传输与显示.但从气象服务及资料分析来看,降水资料的分析处理要比其它气象要素的处理更为复杂,本文从技术角度探讨了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了软件开发过程中. 相似文献
35.
36.
中国国际河流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我国因发育了亚洲大陆的主要国际河流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上游水道国。近30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变化与跨境影响、地缘合作与安全维护等,广受国际关注,成为地理、生态和地缘政治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本文按“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跨境生态安全”等关键词,从《地理学报》及其英文版J. Geographical Sciences中检索近3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以此为主要依据,回顾地理学对我国国际河流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判识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地缘合作等重大需求,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7.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天山地震带上地幔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天山不同地区上地幔介质的动力学性质和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水平挤压形变是造成西天山和天山毗邻西昆仑附近区域上地幔岩石圈缩短和增厚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天山和东天山靠近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除了板块运动造成的水平挤压力之外,上地幔热物质有可能上浮甚至侵入到地壳之中。它们与水平运动一样,对壳内脆性介质的构造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壳底部莫霍面附近的低速滑脱层成为震源区深部构造的一个明显标志。此外,自从印度 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天山部分地区固结冷却的山根有可能在多重挤压变形和小尺度热对流的共同作用下,脱离它们的原有的层位而沉入上地幔 相似文献
38.
从土壤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行为对化探异常的圈定和解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北京西南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盐水及盐酸溶液去除土壤中的活动态微量元素,以模拟含盐水系及酸性水系,实验查明从土壤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行为。实验结果发现从土壤到盐水不溶物再到酸不溶物,花岗岩风化指数(WIG值)逐渐降低,表明WIG是表征其风化程度的良好地球化学指标。样品粒度越细其风化程度越高,热液成矿元素含量从粗粒级到细粒级含量逐渐升高,建议采样粒度为80~100目。 相似文献
39.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降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人隆升模式等)。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以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0.
华阳川铀铌铅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西段,是一个以铀铌为主,并伴生有铅的超大型综合矿床。根据含矿脉体的穿插关系、蚀变矿物组合及矿物共生关系,将华阳川铀铌铅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伟晶岩期、碳酸岩期和碳酸盐化-硫化物期。伟晶岩期可细分为褐帘石阶段和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化阶段;碳酸岩期可细分为霓辉石-磁铁矿阶段、角闪石-榍石-磷灰石阶段和独居石-褐帘石阶段;碳酸盐化-硫化物期可细分为黄铁矿-磁铁矿化阶段和方铅矿化阶段。铀铌矿化主要发育在伟晶岩期和碳酸岩期,铅矿化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化-硫化物期,晚于铀铌矿化形成。其中,伟晶岩期的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组合、碳酸岩期的角闪石-榍石-磷灰石组合和独居石-褐帘石组合为矿区主要的富铀铌矿化组合,可作为富铀矿的找矿标志。结合华阳川含矿钾长石伟晶岩的锆石U-Pb定年研究和前人关于碳酸岩的年代学研究成果,推测华阳川存在两期铀铌成矿作用,分别为1.8 Ga和220 M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