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边坡岩体系统的非线性演化和分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K.T.Chau在A.Ruina单变量摩擦定律基础上建立的岩体系统分岔模型,分析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果表明边坡岩体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分出现三个奇点类型,即焦点、结点及鞍点。在边坡岩休系统演化到焦点及结点处,即便有外界降雨因素影响。边坡最终会向稳定状态方向演化;而在鞍点处,边坡岩体将失稳。因此在同一地区,在相同外界扰动下,有的边坡岩体仍处于稳定状态,而有的边直观夺体将会失稳。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482.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未发现的大型构造油气藏已越来越少,因而寻找油藏的岩性油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利用地震资料识别砂岩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已有的预测砂岩的方法都要求地层厚度在调谐厚度以内,对厚层无法准确预测。针对松辽盆地南部泥岩薄互层的地质特点,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并优选地震波动力学参数,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学习,训练,准确识别预测砂岩的厚度,即使其厚度大于调谐厚度也适用。  相似文献   
483.
斑岩铜矿床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勘查新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毛景文  罗茂澄  谢桂青  刘军  吴胜华 《地质学报》2014,88(12):2153-2175
斑岩铜矿是铜资源的主要供给矿种,长期以来是研究和勘查的重要目标.2000年以来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找矿勘查取得了新突破,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迄今为止,已探明斑岩铜矿储量约18×103t,主要分布在南美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西南太平洋岛弧、中亚地区以及特提斯东欧段、伊朗—巴基斯坦段和我国西藏地区,其中南美西部大陆边缘储量达11×103t.已探明储量按时代分布,从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到前寒武纪,依次降低.斑岩铜矿通常出现在大洋俯冲带上部,在岛弧形成斑岩铜金矿,在大陆边缘形成斑岩铜钼矿或斑岩铜金钼矿.俯冲板片由陡倾角变为缓倾角,甚至平板,有利于成矿;超大型矿床在空间上往往与无震海岭、海口山连和海中高原的低角度俯冲有关,大洋板片广泛发育的转换断层易于被海水交代,当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之下,有利于形成含矿岩浆;而在大陆不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俯冲板片易于撕裂,也是成矿带形成的重要场所.由于板片俯冲,将大量海水及海底沉积物(包括硫酸盐)携带进入软流圈,俯冲板片脱水导致交代作用和软流圈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被认为是弧岩浆成因的主要过程.这种高氧化度和富含挥发组分的基型岩浆在下地壳经历了MASH过程和分异演化,逐渐形成中酸性含矿岩浆,这种岩浆比重较轻,沿断裂带上升到浅表定位和成矿.过去10多年对于大陆斑岩铜矿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成矿物质来自于大陆内部的壳幔反应产物(包括新生下地壳)还是俯冲板片残留重熔形成的交代岩石圈.从找矿勘查角度,矿床模型研究依然是重点,从单个典型矿化蚀变模型到矿床组合模型.此外,近年针对斑岩铜矿系统中的蚀变矿物(例如,绿泥石、绿帘石、明矾石和粘土矿物等),开展Footprint(找矿印痕)研究,探讨矿体的分布规律,提出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84.
辽宁省五龙金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龙矿床是中国辽东地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赋存于中生代黑云母花岗岩中。金矿体多呈脉状产出,与中生代细粒闪长岩有成因联系。文章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矿区内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细粒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55.4±0.9)Ma、(154.2±1.2)Ma、(123.1±0.9)Ma。文章选取金矿石中绢云母样品开展了Ar-Ar定年,获得Ar-Ar坪年龄为(122.8±0.8)Ma(MSWD=0.09)。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1‰~+2.4‰,平均值为+1.8‰,表明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3He/4He比值为0.36~0.65Ra,平均值为0.50 Ra,表明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比例为3.9%~7.2%,地壳流体占主导地位。五龙金矿的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构造体制转折和大规模岩石圈减薄背景。  相似文献   
485.
珠江组是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的主要产层,LH-3井23.8~18.5 Ma的下珠江组的取心段,包括浅海陆源碎屑岩,碳酸盐以及碎屑岩-碳酸盐混积岩,呈现一套硬石膏-褐铁矿-高岭石-白云石的矿物序列,且这套矿物序列在该井附近的同时代地层中也有发育,但完整程度有别。通过对这些矿物物质来源、形成原因以及形成时间的探讨,认为它们形成于沉积时期或者同生成岩阶段或准同生沉积期,均反映了氧化甚至暴露的沉积环境。同时也能提供气候的湿度方面信息,硬石膏以及白云石的发育反映气候干旱,而褐铁矿以及高岭石发育段反映了气候较潮湿。综合孢粉、同位素资料分析认为,取心段在珠江组下段沉积期的气候经历了炎热干旱-温暖潮湿-炎热干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86.
刘军  贾东  尹宏伟  沈礼  范小根  杨双 《地质学报》2020,94(6):1780-1792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垂向上整体快速隆升的同时,也导致东缘被断裂分割的块体沿着大规模走滑断裂的横向滑移,这也是青藏高原演化变形的两种端元模型:大陆逃逸模式和地壳增厚模式。本文设计了三种非刚性书斜式断层模型,运用粒子速度场成像技术(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监测模型表面变形。实验结果表明,非刚性块体边界受力前后,位移场、速度、剪应变和面应变会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实验结果主要得出两点结论:①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是连续的,块体内部发育了冲断带、裂谷系统和右行走滑断裂系统;②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主要经历了两阶段的演化,早中新世-晚中新世(22~8Ma),既有左行走滑活动,也有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形成了近东西向的祁连山-南山冲断带、积石山冲断带、祁漫塔格冲断带、渭河地堑以及近南北向的右行走滑断裂;晚中新世(8Ma)以来,块体旋转量极少,主要以左行走滑断裂为主,发育了近南北向的冲断带和裂谷系统。  相似文献   
487.
根据三江盆地绥滨断陷滨参1井基底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探讨了盆地基底的性质。滨参1井基底花岗岩中的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晶,并具有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锆石的Th/U值为0.22~0.82,表明其岩浆成因。花岗岩中锆石22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值为427~502 Ma,其加权平均年龄分为2组,分别为(430±8) Ma和(496±6) Ma。(430±8) Ma的年龄代表了三江盆地绥滨断陷基底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晚期;而(496±6) Ma可能是花岗岩浆形成或侵位过程中的捕获锆石年龄,并且它与佳木斯地块麻山群和泛非期片麻状花岗岩的形成时间一致。上述结果表明:三江盆地绥滨断陷基底中存在加里东期花岗岩,三江盆地西部基底与佳木斯地块的属性相同。  相似文献   
488.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定位结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松  康英  黄文辉  刘军 《中国地震》2011,27(2):155-164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自动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自动确定出地震的3要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自动定位结果后发现,282个4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的人机交互速报结果(CC)匹配;70%的地震震级误差≤0.3;69%的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20km,73%的国外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50km;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平均速报时间为3.5min,国外地震平均为11.1min,该系统速报速度明显高于人机交互速报速度.全球6级以上地震中有284个的定位结果与欧洲-地中海地震学中心(EMSC)的实时定位结果匹配,其中49%的地震震级误差≤0.3;73%的地震水平误差不超过50km,68%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50km,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深源地震,90%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不超过50km.另对未匹配及误差较大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