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84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1.
采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滴定和样品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相结合等方法,对云南中甸白水台钙华景区的水化学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是:形成白水台钙华的泉水具有很高的钙和重碳酸根离子浓度,相应地,泉水的CO2分压显著高于土壤生物成因所能产生的CO2分压。结合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1.23‰)的分析,进一步发现,高CO2分压主要与深部地热成因的CO2有关,而非原来普遍认为的“是温暖湿润气候的产物”。可见,白水台钙华属于热成因类钙华。由此,根据白水台不同时代钙华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对钙华形成时的水温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自白水台钙华形成以来,水温变化高达11℃,即从最老(2)的干扰及由深源CO2和CO2自水中逸出导致的钙华13C富集,后者在利用类似热成因碳酸盐沉积的δ13C进行古植被重建时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云南白水台地区大气降水的δ18O和δD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大气降水线,并通过对过量氘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发现白水台地区冬、夏季风期间降雨云团有不同的源区.对现代钙华δ18O的季节变化分析,发现钙华的氧同位素值与降雨量有着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为下一步利用古钙华的δ18O数据重建古降水量提供了基础.研究还发现,水中富含轻氧稳定同位素16O的H2O向大气蒸发以及富含轻氧稳定同位素16O的CO2向大气逸出,是下游方向钙华δ18O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9,他引:23
作者从岩溶水文地球化学为一开放的三相系统出发,重点对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大气和土壤空气中的CO2及水的pH值、暂时硬度等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室内分析;同时将水化学变化规律与土壤CO2的变化联系起来,对岩溶发育机理作了新的探索。此外,作者还通过岩溶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对试验场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其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4.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49703047
起止时间: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项目负责人:刘再华
主要完成人:刘再华何师意曹建华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该项目主要是探索在水动力条件、CO2转换、溶液饱和度等耦合动态变化条件下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的变化规律,以弄清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水动力控制、CO2转换控制、及表面反应控制的条件和机制,最终建立方解石溶解、沉积动力学数学模型。
研究采取野外观测试验、室内模拟实验和模型计算三者相结合,最后求得统一的总体研究实验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在野外对四川黄龙沟进行了水化学和水动力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流速)对沉积速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快速流动水体中的方解石沉积速率是慢速流动水体中的2~5倍。
(2) 进行了室内多条件变化的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控制机理实验研究。实验中的水动力控制通过使用旋转盘技术实现,即DBL厚度由旋速的改变来精确调节。实验结果表明,溶解速率与旋速有关,即旋速愈高,速率愈大,或DBL愈薄,速率愈大。另一方面,上述关系取决于系统的CO2分压。实验发现,在实验控制的旋速范围(100~3500转/分,相应于DBL厚度0.005~0.001cm)内,CO2分压愈低,旋速对溶解速率的控制愈显著,然而当PCO2>0.01atm时,速率的传输控制已很微弱。
(3) 应用DBL模型较为成功地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预报。模型结果显示,PCO2>0.01atm且DBL厚度大于0.001cm时,速率与DBL厚度的变化几乎无关,反映出该条件下速率的CO2转换控制机理。为检验这一模型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将能显著地催化CO2转换反应的CA注入反应系统,结果发现,PCO2>0.01atm时方解石溶解速率提高约10倍,而低CO2分压时,溶解速率只有微弱增加。
(4) 上述野外和室内研究证明,DBL理论模型能以较满意的精度预测不同条件下方解石沉积或溶解的速率。预测的速率可近似地用以下线性速率定律表示:
F=±α([Ca2+]eq-[Ca2+])
其中+和-分别指方解石溶解和沉积;[Ca2+]eq为与方解石平衡的钙浓度;[Ca2+]为溶液中钙浓度;α为速率常数,取决于系统温度、CO2分压、DBL厚度和流动水层厚度。
(5) 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在于首次在野外定量发现了水流速对方解石溶解和沉积速率的显著控制,并在室内进行了成功的模拟,这对于解释自然界诸如四川黄龙国际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钙华景观的成因及保护类似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生物高分子催化剂碳酸酐酶对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具有显著控制的发现,不仅在揭示岩溶作用机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进一步研究可能揭示某些生物岩溶之谜,并进而在解决与我国西部开发密切相关的岩溶石漠化的生物技术措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研究获得的数学模型对于定量评价岩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
(6) 研究过程中共发表相关论文11篇,涉及国际核心期刊(SCI期刊)有“Environmental Geology”(美国)、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地质学报等,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7) 项目执行过程中前往美国参加了两次学术会议,并宣读了论文,同时利用野外考察和会间讨论的机会与国际相关知名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达成了与德国不莱梅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意向,前两项已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完成,后一项计划于2001-2002年进行,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25.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池(地表水)耦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碳同位素(13C- 14C)方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和传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中DI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1)泉-池系统中DIC和POC的Δ14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泉水中Δ14C值低于池水中Δ14C值,反映后者可能有“较年轻”的CO2的加入;(2)池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和池中水生植物共同控制;(3)池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浓度明显高于泉水,且其Δ14C值表现出与沉水植物和DIC的一致性(表观年龄均为3 200900 a),说明池水POC主要源于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了碳酸盐风化产生的老碳(DIC),使新形成的有机质在表观年龄上“偏老”;(4)池水水体内源有机碳对水体POC的贡献在75%以上,内源有机碳通量(以C计)在250 t·km-2·a-1至660 t·km-2·a-1之间,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应的地表水系统具有最大的内源有机碳占比和通量,指示了沉水植物控制型浅水水体初级生产对有机碳循环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在岩溶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来调控水生植物群落对于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潜力。 相似文献
26.
对山西娘子关绵河不同阶地上沉积的泉钙华进行了高精度的230Th定年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发现,绵河II级阶地沉积的娘子关泉钙华的最老年龄在407~466ka,远老于早前通过钙华中的石英砂热发光法(TL)获得的年龄,即绵河II级阶地上的娘子关泉钙华是在中更新世MIS12/11阶段形成的,而非原来认为的是晚更新世的产物。由此推测,绵河III级阶地娘子关泉钙华形成的年代更早,可能是中更新世的MIS14/13阶段。230Th测年获得的绵河I级阶地顶部的钙华形成于5ka前,即是在全新世中期以前形成的。结合钙华规模及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进一步发现,上述绵河三级阶地上的娘子关泉钙华均主要是湿热气候下的产物。然而,自II级阶地钙华形成至今,气候总体上在向干冷方向发展,泉域植被则呈现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中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的地球化学动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以中国6个典型表层岩溶系统为例,总结了它们的地球化学动态特征,并对其所反映出的环境意义作了分析。中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的地球动态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CO2含量的季节变化和逐年递增趋势,及地下水HCO3^-含量的CO2效应的稀释效应。前者可能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影响,而后者则反映出表层岩溶系统对大气CO2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8.
再论黄龙钙华的成因——回应周绪纶先生“黄龙钙华是热成因还是冷成因——高寒岩溶气源之一”一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先,作者感谢周绪纶先生等在“黄龙钙华是热成因还是冷成因——高寒岩溶气源之一”一文中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的评价,包括好的评价和非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9.
30.
方解石沉积速率控制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古环境重建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总结了作者有关方解石沉积动力学研究的结果,发现方解石沉积速率受环境温度、CO2分压、水动力条件、水层厚度和溶液中钙浓度等多因素的控制.总的规律是温度愈高、CO2分压愈低、流速愈快、水层厚度愈大、溶液中钙浓度愈高,方解石沉积速率愈大.而且,方解石沉积速率随水中钙浓度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文中对自然界类似环境条件下的速率系数和我国南北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方解石沉积速率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文章最后对利用钙华和石笋的沉积速率进行古环境重建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