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26篇 |
地质学 | 90篇 |
海洋学 | 4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云南卓潘碱性杂岩体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约1 319×10–6), 具有较高程度的稀土元素找矿前景, 然而, 对于卓潘碱性岩的岩浆演化过程和稀土元素富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卓潘岩体中的出露岩性(正长辉石岩和辉石正长岩), 对其中主要的富稀土矿物磷灰石进行主、微量测试, 深入剖析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旨在探讨岩浆演化过程和稀土元素富集机制。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 正长辉石岩和辉石正长岩中磷灰石均为氟磷灰石, F含量分别为2.92%和3.31%; 磷灰石稀土元素含量存在差异, 平均值分别为12 288×10–6和16 503×10–6; 稀土模式配分图均表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 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特征。据磷灰石Mn温度计估算结果结合SO3含量的相对高低, 正长辉石岩氧逸度相对低于辉石正长岩; 磷灰石中高的Ce/Pb和低的Th/U特征, 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活动性较强, 并且前者流体活动性高于后者; 磷灰石中的挥发分(F、Cl)含量及其比值特征指示岩浆源区受到大洋俯冲相关的交代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卓潘碱性杂岩体稀土元素的富集过程: (1)18~10 km岩浆房阶段, 由于硅酸盐矿物的大量结晶, 岩浆房中磷酸盐含量逐渐饱和并结晶生成大量磷灰石, 此时岩浆体系具有较高流体活动性和较低的挥发分F, 导致正长辉石岩中结晶的磷灰石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低; (2)~10 km岩浆房阶段, 由于早期磷灰石的大量结晶, 岩浆房中磷酸盐含量降低并生成少量磷灰石, 此时岩浆体系具有较低流体活动性和较高的挥发分F, 导致辉石正长岩中结晶的磷灰石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高。因此, 卓潘碱性杂岩体中正长辉石岩和辉石正长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稀土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2.
湖北南漳—远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段顶部发育一套典型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本研究通过野外工作,结合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总结了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沉积环境。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由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交替平行堆叠而成,纹层单元(成对出现的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平均厚度0.22~0.62 mm,亮色纹层的主要成分为微亮晶方解石,基本不含有机质;暗色纹层则是以黏土矿物、泥晶方解石以及有机质为主,并发现了大量胞外聚合物以及莓状黄铁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面扫实验结果表明Sr元素浓度整体较高,其浓度范围在200×10-6~460×10-6;而Ba元素浓度在亮色纹层中较低但在暗色纹层中较高,总体小于80×10-6。较高的Sr/Ba值表明了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高盐环境中。通过对嘉陵江组沉积速率的计算推测出该纹层的形成由季节性周期变化控制。基于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宏微观特征,认为亮色纹层形成于秋—冬季,主要成因机理是化学沉淀;而暗色纹层形成于春—夏季,成因机理包括底栖微生物席对沉积物的捕捉,微生物的生物矿化作用和有机矿化作用产生的微泥晶碳酸钙即自生泥晶以及悬浮在水体中的微生物与黏土矿物的相互吸附沉降。综合这一系列沉积特征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凝滞、还原、高盐的潮坪低洼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3.
对2010年7月20日南京浦口地区发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用WP-3000风廓线雷达反演了其雨滴谱分布和垂直水汽通量。并对雨滴谱进行了M-P指数拟合,求得了降水前期、中期、后期和即将停止时的浓度参数n0和尺度参数λ随高度的变化。同时利用该雷达反演了这次降水过程的回波强度、折射率结构常数和信噪比时间序列图,发现三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n0和λ随着降水的发展而发生变化,n0在降水达到最强之前达到最大值,λ在降水最强时出现最小值;(2)n0在大气低层波动比高层明显,λ则在整层少有波动;(3)雨滴大小,随雨强的变化而变化,小雨滴数量多于大雨滴,但影响雨强的主要是大雨滴;(4)整个降水过程中近地面垂直水汽通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在雨后,表现为水汽向上输送。 相似文献
134.
藏东类乌齐-左贡成矿带(简称类-左带)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内一条重要的成矿带,其整体的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本文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按照成矿时代、地质背景、成矿作用及成矿元素组合将带内矿床划分为了6个成矿系列,包括:(1)印支期晶质石墨矿系列;(2)印支期蛇绿岩相关风化淋滤型菱镁矿系列;(3)印支期沉积-改造型Fe-Cu多金属系列;(4)燕山期与中酸性岩浆岩相关的W-Sn-Mo-Cu多金属系列;(5)燕山期热液脉型Pb-Zn多金属系列;(6)喜山期MVT型Pb-Zn多金属系列。针对每一个成矿系列,作者选取了典型矿床对其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重点剖析。此外,作者深入探讨了类-左带内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指出各类矿床在带内大量发育是古、中、新特提斯构造长期演化的结果。本项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类-左带内的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并对区内未来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5.
当前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植被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经在全球各地逐步显现出来。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生态系统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我们需要更好地借鉴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和植物协同演化的重要事件。C4植物作为陆地生产力较强的植物,在植物生态演化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研究表明C4植物可能最晚起源于始新世-渐新世之交,但从它早期起源到随后在生态系统中的大规模扩张时间间隔长达20多个百万年。是什么因素导致了C4植物的起源和扩张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来评估和重建C4植物在过去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生物量变化。重建C4植物的含量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建立在C3/C4植物碳同位素和植物内部结构形态差异基础之上。最常运用的研究材料包括(古)土壤有机质、成壤碳酸盐、陆地食草动物体组织、沉积物生物标志物、孢粉、植硅体等。这些方法在重建现代以及地质历史时期C4植物相对生物量变化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本文介绍了C4植物起源和扩张机制的主流观点以及不同研究材料的碳同位素所推算C4植物生物量的基本原理,并以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为例,针对新生代湖泊沉积物中陆生高等植物的长链正构烷烃特征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详细讨论C4植物含量重建的方法与缺点,为探讨C4植物起源、演化及控制因素提供参考。我们通过分析前人研究的大红沟剖面长链正构烷烃及单体烃 δ13Calk 值特征,推测在30~24 Ma、20~17 Ma和13~7 Ma期间δ13Calk值显示相对正偏的原因,可能是干旱和C4植物在当地生态系统中出现的双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但这一推断还需要借助于新的研究方法,即单颗粒孢粉碳同位素的方法来提供C4植物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136.
137.
针对三维模型简化过程中模型细节特征丢失、简化网格过于均匀、拓扑结构未优化等问题,在QEM二次误差度量的边折叠算法基础上,改进了三维模型的几何网格简化算法:①对三维模型进行预处理,按几何重要程度将顶点分为3类,对重要度高的点予以保留,避免模型缺失重要几何特征;②在传统QEM边折叠算法基础上,引入绝对曲率、局部区域面积和法向量角度三个约束因子计算新的顶点二次误差矩阵;③实现了顾及绝对曲率和面积的三维模型网格简化算法,从而平衡了模型的简化效果和时间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简化率条件下,与QEM边折叠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顾及绝对曲率和面积角度的QEM边折叠算法耗时增加率小于6%,与其他算法相比,更能完整地保持模型的细节特征,简化时间也优于虚幻引擎LOD自动生成系统.[结论]与QEM算法相比,算法能够在保证模型细节特征前提下有效减少20%以上的数据量,可用于构建复杂场景中的几何网格简化,提高三维场景加载的流畅性和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38.
139.
印度洋深水海域海底地形整体较为平坦,存在的多次波主要是海底相关多次波,能量强,频带宽,利用常规的广义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技术很难去除干净。本文首先利用广义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技术预测出多次波模型,然后将原始数据和多次波模型分为低频数据和高频数据,低频数据利用常规的自适应减得到低频多次波模型,高频数据转成曲波域对多次波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优化后的多次波模型,再利用原始数据直接减多次波模型,达到压制多次波的目的。该技术在印度洋深水海域的应用效果较好,海底相关多次波得到了较好的压制,有效信号得到了凸显,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剖面质量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40.
巴达铜金矿位于藏东富碱斑岩带南段,是藏东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金矿。虽然对巴达铜金矿开展了大量勘查工作,但对该矿床的成因尚未取得共识。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研、岩心与坑道编录及系统的镜下鉴定,对巴达铜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巴达矿床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中,局部产于斑岩和砂岩地层的接触带内。矿床发育的围岩蚀变主要为青磐岩化、钾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蛋白石化、蒙脱石化次之,蚀变分带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高岭土化带,铜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钾硅酸盐化和绢英岩化带内,铜矿化主要以黄铜矿形式产出,金矿化主要以银金矿形式产于白云石±石英+细粒黄铁矿±黄铜矿脉中,铜矿化与金矿化呈正相关,矿体的产出受北西向逆冲断层的控制。与典型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不同,巴达铜金矿化主要产于白云石±石英+黄铁矿脉中;矿床内既发育碳酸盐、伊利石、绢云母和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低FeS闪锌矿等一套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蚀变矿物组合,又发育符合碱性斑岩系统的特征矿物赤铁矿。基于以上特征判断,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的厘定,为下一步找矿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