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篇 |
大气科学 | 19篇 |
地球物理 | 23篇 |
地质学 | 69篇 |
海洋学 | 3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了集成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新型地面自动化观测设备,中国气象局提出了硬件集成系统设计方案,文中主要解决硬件集成系统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根据硬件集成系统设计方案,介绍了基于光纤以太网专用芯片(KS8995MAI)的多模以太网光纤收发器硬件设计方法,此收发器通过一对光纤可以将自动气象站数据、新型观测仪器等多种传感器数据经过光纤以太网统一发送到终端计算机。测试结果表明:方案实现了气象观测数据大容量、远距离的传输。 相似文献
122.
结合北黄海盆地的三维地震数据、测井和钻井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该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的储集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该区储集层比较敏感的地震属性包括绝对振幅、复合绝对振幅、均方根振幅、能量值、振幅斜率和标准偏差。通过分析认为下白垩统和始新统的河流相为有利储集层,扇三角洲为较有利储集层。 相似文献
123.
124.
渡口河大桥为在建宜万线上的一座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了研究其地震响应特性,分别按桩土连续梁模式、桩土空间刚架模式来模拟桩土共同作用,建立了相应的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合成了桥址处地震动时程.研究比较了这两种模型和不考虑桩土作用模型按反应谱输入方式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地震竖向分量的影响、不同波速的行波效应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了一些对实际工程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5.
以往对南黄海盆地沉积相分析主要根据地震剖面的振幅、相位和频率进行地震相划分,再结合测井资料得到沉积相分布,而地震属性除了以上3种属性外,还包含着多种与沉积相有关的属性,以往对沉积相的分析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地震属性信息。目前,南黄海盆地钻井资料较少,充分利用地震多属性信息对南黄海盆地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大隆组进行沉积相分析,进而预测有利储层。研究认为,对南黄海盆地岩性比较敏感的地震属性包括弧长、平均能量、能量半衰时、相关长度、平均信噪比和目的层厚度。其中弧长能够揭示砂泥的分布,平均能量能够反映当时水体能量或者沉积能量的高低,能量半衰时表征相带分布的连续性,相关长度和平均信噪比则反映了地层横向连续性和资料的品质,目的层厚度反映目的层残留的厚度。通过以上地震属性的分析,认为三叠系下统青龙组地层的台地相鲕粒灰岩为有利储集层;上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的三角洲相为有利储集层,河流相为较有利储集层。 相似文献
126.
基于 SWMM 的张家港市排水防涝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内涝频发的背景下,对城市地区的排水防涝风险进行正确评估至关重要。构建了张家港城市排水防涝SWMM模型。根据排水系统与排涝系统的不同需求,推求出适用于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综合设计雨型,将此设计雨型作为上边界输入模型中,绘制了5年一遇、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的内涝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图。运用指标体系法,根据内涝积水深度、积水时间和所在地敏感性定义了排水防涝风险级别,绘制了不同重现期的内涝风险图并分析了易涝原因。结果显示,张家港市大部分地区是内涝产生的低风险区;人员密集的老城市产生涝灾的风险较大;随着暴雨重现期的不断增大,张家港市内受灾范围不断加大,受灾等级也不断提高。为其他城市进行排水防涝风险的评估、完善排水防涝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7.
128.
云南卓潘碱性杂岩体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约1 319×10–6), 具有较高程度的稀土元素找矿前景, 然而, 对于卓潘碱性岩的岩浆演化过程和稀土元素富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卓潘岩体中的出露岩性(正长辉石岩和辉石正长岩), 对其中主要的富稀土矿物磷灰石进行主、微量测试, 深入剖析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旨在探讨岩浆演化过程和稀土元素富集机制。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 正长辉石岩和辉石正长岩中磷灰石均为氟磷灰石, F含量分别为2.92%和3.31%; 磷灰石稀土元素含量存在差异, 平均值分别为12 288×10–6和16 503×10–6; 稀土模式配分图均表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 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特征。据磷灰石Mn温度计估算结果结合SO3含量的相对高低, 正长辉石岩氧逸度相对低于辉石正长岩; 磷灰石中高的Ce/Pb和低的Th/U特征, 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活动性较强, 并且前者流体活动性高于后者; 磷灰石中的挥发分(F、Cl)含量及其比值特征指示岩浆源区受到大洋俯冲相关的交代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卓潘碱性杂岩体稀土元素的富集过程: (1)18~10 km岩浆房阶段, 由于硅酸盐矿物的大量结晶, 岩浆房中磷酸盐含量逐渐饱和并结晶生成大量磷灰石, 此时岩浆体系具有较高流体活动性和较低的挥发分F, 导致正长辉石岩中结晶的磷灰石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低; (2)~10 km岩浆房阶段, 由于早期磷灰石的大量结晶, 岩浆房中磷酸盐含量降低并生成少量磷灰石, 此时岩浆体系具有较低流体活动性和较高的挥发分F, 导致辉石正长岩中结晶的磷灰石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高。因此, 卓潘碱性杂岩体中正长辉石岩和辉石正长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稀土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9.
湖北南漳—远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段顶部发育一套典型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本研究通过野外工作,结合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总结了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沉积环境。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由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交替平行堆叠而成,纹层单元(成对出现的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平均厚度0.22~0.62 mm,亮色纹层的主要成分为微亮晶方解石,基本不含有机质;暗色纹层则是以黏土矿物、泥晶方解石以及有机质为主,并发现了大量胞外聚合物以及莓状黄铁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面扫实验结果表明Sr元素浓度整体较高,其浓度范围在200×10-6~460×10-6;而Ba元素浓度在亮色纹层中较低但在暗色纹层中较高,总体小于80×10-6。较高的Sr/Ba值表明了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高盐环境中。通过对嘉陵江组沉积速率的计算推测出该纹层的形成由季节性周期变化控制。基于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宏微观特征,认为亮色纹层形成于秋—冬季,主要成因机理是化学沉淀;而暗色纹层形成于春—夏季,成因机理包括底栖微生物席对沉积物的捕捉,微生物的生物矿化作用和有机矿化作用产生的微泥晶碳酸钙即自生泥晶以及悬浮在水体中的微生物与黏土矿物的相互吸附沉降。综合这一系列沉积特征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凝滞、还原、高盐的潮坪低洼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