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西部极端干旱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荒漠生态典型,生态环境脆弱。文章从植被生长与土壤含水率、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埋深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吐鲁番盆地艾丁湖周缘低湿地植被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生态水位为埋深2.5~3.5 m。总结了吐鲁番盆地天然绿洲区的植被随地下水变化的关系及其演替模式。  相似文献   
32.
很多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与空间上呈现网状结构的地理现象高度相关,分析这些地理对象的分布模式,在地理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由平面空间扩展到网状结构空间的网络K函数法,以香港岛餐饮业地理空间格局为例开展研究.应用单变量K函数法分析餐饮店在网状结构空间中的分布模式,应用双变量交叉K函数法分析餐饮店分布是否受交通站点及旅游景点影响,并对不同尺度下餐饮店地理选址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3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短暂存在大型集会背景下所形成的集群产生的区域繁荣现象。本文通过归纳国际学者关于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成果,发现暂时性集群同样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证分析的演变过程,而暂时性集群的短暂发生特性,循环重叠特性,以及在知识融合方面的突出贡献,使得暂时性集群成为传统集群的重要补充,同时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对暂时性集群进行了简单的诠释,并指出了在传递完整信息的过程中暂时性集群的不足。  相似文献   
34.
艾丁湖流域不同水盐条件与天然植被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5.
36.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的岩浆岩组合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1)二地岩浆岩类型均以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所占比例很小(仅约5%),它们均构成以酸性岩占主体的双峰式岩石组合;(2)二地的酸性岩在成因类型上均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但部分岩石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少数岩体发育碱性铁镁矿物,属典型的过碱性A型花岗岩,它们均与I型花岗岩构成I-A型复合岩体,且二地的A型花岗岩均可进一步归为后造山背景下产出的PA型或A2型花岗岩类;(3)二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明显相似,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均表现出显著的Nb,Ta负异常,在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主要投影于火山弧或大陆玄武岩区域。鉴于对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已有较成熟的认识,即普遍认为它们形成于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因此,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无疑指示扬子板块北东缘在新元古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伸展引张背景。  相似文献   
37.
川西龙泉山白垩系泥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泉山作为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带,记录了龙门山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川西平原东侧龙泉 山白垩系泥质岩样品的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根据泥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的性质、构 造背景及风化等特征,为探讨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区泥质岩的K2O/Al2O3, Al2O3/TiO2,Cr/Zr 和Th/Sc 的比值均表明其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REE 配分模式中,(La/Yb)N 的均值为8.99,δEu的均 值为0.70,表现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并呈中等负Eu异常的特征;La-Th-Sc 和Th-Sc-Zr/10 三角图表明物源区经历了 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指示化学风化程度的C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的 平均值分别为71 和1.43,表明物源区经历了中等的风化作用,揭示了白垩纪时期物源区及四川盆地均属炎热的半干旱- 干 旱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淮南煤田潘三煤矿1煤层中的侵入岩体剖面样品的系统采集,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光学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岩浆岩在垂向上岩性和矿物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岩浆岩从剖面下部到上部,岩性由基性过渡到中性,到上部的酸性;且其矿物组成亦呈现规律性分布:在顶底部有少量蚀变产物绿泥石和热液成因后生黄铁矿;与煤层接触的岩浆岩,裂隙发育,多为热液成因黄铁矿和石英充填;岩浆岩中钾长石蚀变程度从岩床中部向顶底部逐渐增强,岩床中部长石晶形完好,顶底部长石蚀变,受岩浆热液作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9.
利用重庆市巴南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逐小时草地、泥土、砾石、石板、水泥、沥青等6种不同下垫面的特种温度观测资料,通过扩展经验正交分解(EEOF)、概率密度分析(PDF)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水泥和草地下垫面温度差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月平均变化上,石板、水泥和沥青的表面温度明显高于泥土、草地和砾石,且温度差异夏季大于冬季。日变化上,石板、水泥和沥青白天的表面温度高于泥土、草地和砾石,晚上不同下垫面温度差异较小;不同下垫面温度的日变化差异在春季和夏季明显强于冬季和秋季。石板、水泥和沥青表面出现45℃以上极端高温的概率多于其他下垫面,且出现这些高温的时间集中在14:00—15:00之间。水泥和草地的温度差异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一天中,温度差异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集中在14:00—16:00,其次是19:00—20:00。温度差异的日变化幅度也在夏季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0.
刘亮  黄婧 《海洋测绘》2020,40(6):61-65
为提高潮间带地形地貌测量的精度和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引入多平台LiDAR测量系统。针对面状、带状和散点状等不同形态的潮间带,对比分析背载式、车载式、机载式和船载式等不同平台的LiDAR测量系统的适用性和技术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平台LiDAR测量系统的潮间带快速测量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该方法安全高效且精度可靠,可作为潮间带快速测量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