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01篇
海洋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2.
硅酸盐细菌解钾作用机理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硅酸盐细菌能释放土壤含钾硅酸盐矿物中的磷、钾、硅等元素,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利用,同时亦具有固氮能力。这为挖掘土壤潜在肥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硅酸盐细菌对钾长石、伊利石的解钾作用过程,细菌-矿物复合体的形成,细菌对矿物的溶蚀作用,矿物晶体结构与细菌的解钾作用关系,复合体微环境的变化对细菌解钾作用的影响以及细菌对K^ 的主动吸收等,从微生物矿物学的角度讨论了硅酸盐细菌对含钾硅酸盐矿物解钾作用的机理问题,提出了硅酸盐细菌解钾作用综合效应的看法,并就农业生产上的利用问题指出,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选择适宜的生产菌种和吸附剂,并配合使用其它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3.
程海沉积物无机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海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湖泊,其矿化度已接近盐湖下限。湖泊沉积物无机碳、氧同位素组成敏感地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信息,其相关性有效地揭示了湖泊的封闭条件。组成的变化受到温度高低、降水大小、光合作用强弱、碳酸盐体系溶解平衡及水文条件等因素的控制。通过对该湖沉积物无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追溯了该流域内自采样深度以来的数十年内的环境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程海流域气候变化有呈现出11-12a的小周期变化的趋势,但是在孔柱底部的信号噪声较大;沉积物碳酸盐δ^13Cδ^18O的良好相关性指示了程海近几十年内的水文封闭条件;并将碳、氧同位素这一环境敏感指标推广到了高矿化度的“准”咸湖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地表环境氮循环过程中微生物作用及同位素分馏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氮循环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及其研究进展。阐述了生物固氮,微生物吸收同化,有机氮素矿化,硝化和反硝化的反应机理及反应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提出了微生物驱动氮循环的简要模型。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中不同过程有不同的同位素分馏特征。生物固氮,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中分馏效应小,而吸收同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同位素分馏较大,利用各个过程不同的同位素分馏特征可示踪含氮物质的来源。转化和迁移等。  相似文献   
15.
应用改善了的质量平衡方程研究冬瓜山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的元素活动性及质量迁移,结果表明:系统中Zr,Hf,Y和Nb为不活动元素,其余均为活动元素。主量元素中仅CaO为迁出组分,其质量迁移量为84%,其余均为带入组分,带入量最大的SiO2的质量迁移量高达2384%;稀土元素均为带入组分,其中,中稀土较轻稀土和重稀土的活动性更强;其它微量元素中,带入序列由强到弱为:Cr→Ta→Sn→Th,迁出序列由强至弱依次为:U→Sb→Ni—Sr→Ba→Bb→Co→W;成矿元素Cu和Ag为带入组分,其中Cu的带入量最大,质量迁移量高达1200%。本文还得出两点具普适性认识:①稀土元素较其它微量元素对体系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能更好地示踪地质地球化学过程。②不同元素在不同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差异极大,仅凭经验判定某一元素为不活动元素往往不可靠。因此,在开展质量平衡研究时,首先采用适当方法确认体系的不活动元素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前提工作。  相似文献   
16.
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的絮凝特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连宾  陈烨  袁生  刘丛强 《矿物学报》2003,23(4):303-307
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到一株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对其絮凝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Y03菌株营养要求简单,在生长的同时合成胞外高聚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GY03菌株所产絮凝物质有88%以上分布在细胞表面,该絮凝剂的絮凝活性随菌体生长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高,不同金属离子对GY03菌株絮凝活性有影响。实验条件下,1h内GY03菌株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率为78%,经放置24h后最高絮凝率可达98%,对制药废水浊度去除率为78.1%~94.7%,COD去除率为48.0%-87.5%,生活污水浊度去除率为85.3%~92.5%,对墨汁溶液的脱色率为53.2%以上。因而认为该菌株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絮凝剂产生菌。  相似文献   
17.
铅锌矿山开发导致的重金属在环境介质中的积累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以连续提取法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法冶炼锌、铅锌和矿山开采导致的重金属在废渣及环境介质土壤、溪流沉积物中的积累,并分析了其环境危害性。结果显示,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导致的重金属Pb、Zn、Cd在环境介质中的积累相当高。水城杉树林铅锌矿山开采引起的重金属积累则相对较低,但也明显高于背景值;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铁矿物对重金属有强烈的固定作用。除残渣态外,Pb、Zn在土壤、炼锌废渣中主要呈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沉积物中则为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Pb、Zn含量变异较大,但在炼锌废渣、土壤中含量明显高于河流沉积物,暗示铅锌矿开发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8.
对安徽省冬瓜山层控夕卡岩型铜(金)矿床的夕卡岩及矿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层控夕卡岩体及其相关的铜(金)矿体的形成过程中,高场强元素Zr,Hf,Th和Nb等显示为不活动组分,其余元素均表现为活动组分。成矿元素(Cu,Au)及REE主要由参与交代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河源区的河水主要元素与Sr同位素来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长江源区河水化学成分来自雨雪、蒸发盐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主要支流楚玛尔河、北麓河的主要阳离子为Na 、Ca2 和Mg2 ,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 Na,Mg Na,K Na的比值较低,87Sr 86Sr为0 709180±20~0 710280±11,河水成分以蒸发岩类溶解为主。发源于唐古拉山北坡的长江源头,及其支流主要阳离子为Ca2 ,Mg2 ,Na 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 Na,Mg Na,K Na的比值较楚玛尔河等河流高,87Sr 86Sr为0 708954±20~0 710455±18,表现为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为主。计算表明,长江河源区河水中主要化学成分来自蒸发岩中Na 和Cl-,在河流水化学成分中占比例最大,长江河水中Cl-含量从河源区向下游明显逐渐减小,反应出河源区高寒干旱环境下河流蒸发岩的化学侵蚀作用较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通过DNA、α-葡萄糖苷酶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变化,研究了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在沉积物深度11cm以下被降解到相对较低的含量.DNA的分布表明表层9cm的沉积物深度内微生物的活动较为强烈,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主要位置.α-葡萄糖苷酶在悬浮层含量最高,达0.75μmol/min*g干沉积物,提示有机质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物质在悬浮层降解较为激烈,被大量分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在有机质降解明显开始变缓的11cm沉积物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已降低到0.17μmol/ming干沉积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表层7cm是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分布位置,结合有机质和SO2-4含量的研究结果,提示红枫湖沉积物中SO2-4不可能成为有机质氧化的主要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的限制因素也不是有机质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