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In the l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limate change, pasture degrad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and innovations in nomadic pastoralis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indigenous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 to pasture degradation, which limits the effectiveness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planned by local gover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nomads’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 to pasture degradation on the basis of a field survey of three townships of Dalag County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Pastures there have evidently degraded, with pastures in Wasai mainly in a state of slight or medium degradation and those in Manzhang and Jianshe in a state of medium or severe degradation.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pasture, the grazing time is reduced, which affects the livelihoods of nomads. Although the Four-Package Project has commenced in this region, there is still severe fodder shortage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traditional hay storage strategy does not work because of pasture degradation, and few nomads establish fenced and artificial pastures. Therefore, nomads have employed other strategies, such as renting pasture, providing supplementary feed, and diversifying their livelihoods. Local strategies taken by nomad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ivelihood improvement in the region and suggest changes to means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new means that combine the best aspects of nomadic pastoralism with modern stockbreeding technologies to help nomads adapt to pasture degeneration and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82.
83.
84.
着重阐述了近10年来,为推动陆地表层研究深入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重点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申请代码及学科分类体系细化等层面对资助方向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5.
为纪念中国地震局原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创我国地电学方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文章在介绍国际地震和火山电磁方法组织(EMSEV)的同时,介绍了2016年8月25—29日在中国大陆首次召开、由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为主举办单位的EMSEV国际研讨会及相关的科学活动以及会后几年来我国地震电磁学的进展.  相似文献   
86.
海龟作为滋补品和药品已有悠久的历史。为了探索海龟对机体免疫作用的影响,本试验对海龟组织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和抗衰老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海龟的全面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绿海龟(Cheloniamydas)取自海南三亚,6周龄,体重751g,雄性。取腿部肌肉组织块用玻璃匀浆器匀浆,用蒸馏水稀释成浓度为50mg/ml的组织浆液,12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分装于10ml安培瓶中,置-20℃低温冰箱保存备用。体内试验:一级ICR小鼠100只,体重23±2g;一级wi…  相似文献   
87.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演化的影响是古气候学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效应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中高原对大气环流的阻碍作用被认为在亚洲冬季气候形成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理论及重建研究大都强调青藏高原主体的贡献,忽略了高原边缘中小尺度地形的可能贡献。以青藏高原北边缘蒙古地形为例,现代大气流场显示蒙古地形对冬季对流层低层西风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本研究利用一个海气耦合模式评估了蒙古地形对亚洲冬季气候的影响及其同青藏高原主体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蒙古高原地形对亚洲西风急流和东亚冬季风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蒙古高原存在时,东亚大槽加深,日本上空的西风急流增强,东亚冬季风环流也增强。该效应主要源自于亚洲大气热力结构的变化,对流层低层西风在蒙古地形的动力强迫下向北绕流,在下游产生强烈的北风异常,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该温度冷平流最终导致西风急流和冬季风环流的响应。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主体对西风急流和冬季风的贡献要明显弱于蒙古高原。该结果启示我们,传统认识的青藏高原动力效应可能被一定程度高估,亚洲各地形的动力效应不仅同其规模和高度有关,也与其所处位置有关,处于敏感区域的较小尺度地形同样会对亚洲气候形成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众多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东亚季风以及我国气候的年代际异常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其影响途径及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分析了年代际尺度上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振荡(IHO)以及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据此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对我国东部冬夏两季年代际气候异常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包括:(1)PDO与IHO以及东亚季风强度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特征,三者之间存在较好联系,其中它们在70年代和90年代后期处于负位相,而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均处于正位相期.PDO和IHO对全球大范围的低层气温异常,以及大气质量迁移尤其是东半球30°S—50°N区域的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并且空间一致的影响;(2)当PDO为正位相时,整层大气质量年代际异常呈偶极型的自东半球向西半球太平洋区域输出,造成了南北半球际以及海陆间大气质量迁移,同时引起Walker环流的上升和下沉支位置变化,以及越赤道大气质量流的向北异常输送,并由此建立起东亚季风与PDO和IHO之间的联系;(3)PDO年代际异常与冬夏季节蒙古地区地表气压变动存在密切联系.当PDO指数增强时,冬夏季850hPa均出现显著反气旋风场异常,并在我国东部形成异常北风,从而显著影响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与之对应,PDO指数与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站点气温、降水的年代际分量保持显著的同期相关.  相似文献   
89.

植硅体的现代过程研究是恢复古环境的基础,探讨表土植硅体分布及组合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尤为重要。沿中国东北地区年均温为4 ℃等温线采集70块表土样品,研究了单一温度因素控制下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获得不同类型植硅体对降水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表土样品中植硅体丰富且数量较多,主要有棒型、尖型、块状、扇型、扁平状、短鞍型、帽型、哑铃型、齿型、三棱柱型、导管型、硅质突起、硅化气孔、弓型和多面表皮植硅体;且主要以短细胞、棒型、尖型为主,其平均百分含量之和高达80.77%,块状、扁平状、扇型次之,其他类型的植硅体含量较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棒型、三棱柱型、硅质突起、哑铃型和扁平状在大兴安岭、松嫩平原和长白山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棒型、三棱柱型、硅质突起的百分含量与年降水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哑铃型的百分含量与年降水量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总之,年均温为4 ℃等温线上70块表土样品中植硅体类型基本相同,但不同类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存在差异,说明本研究区域内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对降水的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0.
多宝山铜矿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斑岩型矿床,许多学者对该矿床的成因、大地构造环境、成矿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但对矿床保存和后期改造尚缺研究,需要中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控制矿床的剥蚀深度、阶段和时代,而含矿岩体的侵位深度是先决条件。为了准确确定多宝山铜矿含矿岩体的侵位深度,笔者选取赋矿花岗闪长斑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压计进行成矿深度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赋矿花岗闪长斑岩体成岩压力为1.69×108~1.78×108 Pa,温度范围在650~710℃之间,成岩深度为6.36~6.69 km,对于研究矿床剥蚀深度及速率、演化阶段、构造背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