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2篇 |
免费 | 159篇 |
国内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篇 |
大气科学 | 121篇 |
地球物理 | 98篇 |
地质学 | 509篇 |
海洋学 | 99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安徽省淮南煤田刘庄区中日合作勘探工作,自1982年开始,历经5年至1986年,通过中日两国专家的共同努力,精查报告已经国家储委正式批准。刘庄区的煤田地质勘探 相似文献
998.
基于非饱和土轴对称固结理论和等应变假设,引入连续渗透边界条件,采用边界条件齐次化、本征函数法,推导得到瞬时均布荷载下非饱和土竖井地基三维固结解析解。通过与双面完全渗透边界条件下已有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得解析解的正确性。对所得解进行算例分析发现:通过设置合理上、下界面参数,所得解可用于模拟实际上、下边界透水透气任意分布的情况,弥补了目前无法考虑上、下边界渗透性介于渗透与不渗透之间或不对称分布的不足;在井径比及井深适当的前提下,当径、竖向渗透系数比大于2时,竖向渗流对于超孔隙压力消散的影响较小;当考虑竖向渗流时,上述影响随着上、下边界渗透性能的增强而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9.
草型湖泊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型湖泊水质遥感监测中水生植物会造成“水体—水生植物”混合像元问题,针对因混合像元导致草型湖泊水生植物覆盖区域水质难以直接利用遥感监测的问题,本文以草型湖泊微山湖为研究对象,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分区监测方法,实现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时空变化监测。基于获取的2014年7月—2015年6月覆盖微山湖的多期高分一号(GF-1) WFV和HJ-1A/1B CCD影像,利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将微山湖区分为水生植物覆盖区和水体区。针对水生植物覆盖区,利用时序MODIS NDVI数据获取微山湖主要水生植物的时谱曲线,识别不同水生植物的物候特征;基于不同物候期内的水生植物对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指示作用,对微山湖水生植物覆盖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进行定性监测。针对水体区,分别构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单波段/波段比值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模型,定量反演微山湖水体区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研究结果表明,微山湖中水生植物以光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菹草等沉水植物为主,其中光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菹草的空间分布和物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水生植物在不同物候期内对水质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监测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提出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监测方法为草型湖泊水质监测的业务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粘土地基中的水浮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模型试验方法,对粘土层中深基础上的地下水浮力的力学效应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不同水位下地下水浮力的变化规律和地下水浮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实测的地下水浮力始终比按阿基米德定律计算的理论水浮力要小,具体的变化规律可用折减系数来表示,不同水位下地下水浮力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水位刚达到时的折减系数达到0.3~0.4。随着时间的增长,折减系数逐步增大,最终达到0.65~0.7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