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9篇 |
免费 | 299篇 |
国内免费 | 1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4篇 |
大气科学 | 171篇 |
地球物理 | 229篇 |
地质学 | 704篇 |
海洋学 | 127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16篇 |
自然地理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冻融循环对兰州黄土渗透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季节冻土区, 周期性的冻结与融化持续改变着土体内部结构, 土的孔隙率与渗透性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冻融循环试验和冻融循环后的渗透试验. 结果显示: 随着冻融循环作用的进行, 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干密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然后趋于稳定. 由于渗透系数与干密度呈负线性关系, 所以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 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的渗透系数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最后在4×10-4~6×10-4 cm·s-1之间趋于一个稳定值. 因为重塑黄土是扰动土, 土结构中的颗粒大小较为均匀, 而原状黄土的土结构中颗粒大小不均匀, 导致重塑黄土的渗透系数始终大于原状黄土. 相似文献
973.
利用大比例尺区域化探资料中成矿元素铜、砷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所反映的信息,在大兴安岭查巴奇浅覆盖区推断19条断裂构造带.将推断出的断裂构造带结合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地质填图等得到的断裂构造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推断的断裂构造带多数与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地质填图等得到的断裂构造一致,多数地球化学场的分界线准确地反映了地层与侵入体的接触带,明显的地球化学高、低背景场分别对应着地层与侵入体.说明应用成矿元素地球化学信息进行地质单元推测、断裂构造推断等是有效的,可在浅覆盖区推广应用.同时,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推断结果看地球化学方法只能概略地推断地质体,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与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方法紧密结合,对地质填图单元进一步区分,以使提取的信息可靠性更强. 相似文献
974.
冲积扇储层具有典型的非平稳分布特征,传统的基于平稳假设的地质统计建模方法无法准确模拟其沉积微相。在充 分分析其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密井网、露头等信 息,应用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精细、合理的储层沉积微相三维模型。首先,综合现代沉积特征 与地下储层沉积微相解剖成果,应用“模式指导、规模约束”的方法,建立符合研究区沉积模式和定量规模的训练图像和 基于冲积扇沉积体系的矢量坐标系统,表征了训练图像的地质矢量信息,提出基于预模拟实现的模拟域地质矢量信息表征 方法,建立了待模拟地质体的三维矢量信息模型;最后,采用基于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方法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沉积微 相模型,并采用多种标准对模拟实现进行可靠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冲积扇相带分布符合地质认识,沉积微相的形态、展 布特征、组合样式、规模与训练图像、地下沉积微相解剖认识相符。 相似文献
975.
干旱地区植被影响沙地水分传输机理及其参数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从植物生长与水分平衡的关系入手,在土壤水分动力学和近地面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植物生理生态学原理,探讨了干旱地区植被影响沙地水分传输的机理,初步建立了植被参数化模型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传输综合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分析了荒漠植物的生长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对沙生植物地上部与根系生长,尤其是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量化。②分析了荒漠植物的蒸腾特性及其气孔调节作用机制,指出了土壤水分亏缺是叶片气孔关闭、蒸腾作用降低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植物蒸腾作用与气孔调节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今后的研究重点。③揭示了沙地植被蒸发蒸腾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沙地植被蒸发蒸腾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④初步建立了植被参数化和SPAC水分传输综合模型,模拟了植被结构影响冠层能量平衡过程,探讨了植物状态参数、生理参数与蒸发蒸腾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76.
四川盆地下组合碳酸盐岩多成因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下组合(震旦系至石炭系)的震旦系至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三种成因类型的岩溶,即构造不整合面岩溶、准同生期沉积间断岩溶和同生期岩溶。受多期区域性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下组合中形成多个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之下的碳酸盐岩发育不整合面岩溶型储层。在碳酸盐岩沉积后的准同生浅埋藏阶段,受到局部短期构造抬升作用而暴露至地表,发生沉积间断和岩溶改造,从而在相对较为连续的厚层碳酸盐岩中发育多层的沉积间断岩溶型储层。受短期相对海平面下降影响,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相白云岩暴露至海平面之上,遭受同生期的大气降水岩溶改造,在相对海平面上升—下降频繁变化作用下,发育多层同生期滩相岩溶型储层。由于构造抬升作用以及相对海平面下降而形成的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决定了该级别层序界面之下岩溶型储层发育的分布范围和强度,并且多种成因类型的岩溶从早至晚依次叠置和复合改造,构成了下组合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在垂向和横向上广泛发育的格局。 相似文献
977.
运用现实主义原则,依据构造动力作用方式及其效应的不同,系统探讨了本区燕山期演化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J,K1早期,K1晚期,K2)。概括为“两次重要转折,两次陆内层流造山,两期伸展作用”。J,第一次陆内层流造山,以挤压机制为主,盆地面积进一步缩小,马超营断裂带叠加脆性改造,新断裂形成;K1早期,花岗岩浆突变式侵入,产生热隆作用,引起重力滑脱,盆地面积扩大,数量增多,以引张应力为主,是本区大地构造发展的第一次重大转折;K1晚期,产生具压剪性质呈平行等间距排列的原始北北东向断裂;K2,第二次陆内层流造山,深部物质调整方向改变,为本区大地构造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在北北东向断裂基础上,马超营断裂带东西向左行平移作用的参与,形成本区断陷盆地,以引张应力为主。 相似文献
978.
对自然γ测井技术和资料现状应用作了简述,着重论述酸性火山碎屑沉积粘土岩中放射性元素和^40K的地球化学、自然γ测曲线特征及其与陆源沉积粘土岩的区别,并介绍了自然γ测井资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9.
矿物学包含地球科学和物质科学的研究范畴,是以地核最小单位的矿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矿物生成条件和它的特性来解释形成矿物的地质规律性。掌握矿物学研究在地学上的位置,将为发展地学对人类事业的贡献是有深远意义的。 就矿物学今后研究的课题提出一些看法: 1.数据的积累和系统分析 原田先生<日本矿物学的进展>一文回顾了日本在矿物学研究历史。矿物学作为地学科学,已发表了矿物种类、结晶构造、相平衡图、光学和热力学性质的数据资料,提供矿物学研究的依据。未来矿物学一方面要积累更多的矿物学要素数据资料,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分析各种资料,引出新的概念和规律,指导矿物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