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597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孔隙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肖东辉  冯文杰  张泽 《冰川冻土》2014,36(4):907-912
冻融循环作用通过破坏黄土颗粒的大小和土体的骨架及组构影响黄土的孔隙率. 通过颗粒分析实验发现冻融循环后土体颗粒有变小趋势,且集中分布在0.01~0.05 mm,在冻融10次后颗粒大小趋于稳定. 对经历冻融循环后的黄土进行压汞实验,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孔隙中的大孔径先减少,后增多;小孔径先增多,后减少,最后向5~10 μm范围内集中. 土的孔隙率也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冻融5次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10次时达到最大值,冻融10次之后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重塑黄土在冻融3次时孔隙率减少了6%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5次时孔隙率增加3%并达到最大值,最后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渗透系数的变化曲线与通过压汞实验获得的孔隙率变化曲线相似,印证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黄土的孔隙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然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12.
我国浅部煤层的储量在近几年内大量减少,为满足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的需要,开采深部煤层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但是,深部采区条件较为复杂,尤其是在华北石炭-二叠型煤田内,底板奥灰水,溶岩水一直都限制着煤层的开采,底板突水占整个煤矿事故中90%以上的比例。大采深工作面受底板承压水的威胁较大,采动造成的裂隙一旦与导升带相连通,形成一导水通道,则会造成底板突水。双端封堵侧漏技术通过将整个钻孔细分为若干单位段,通过测试每一单位段前后两次漏水的差异,从而确定受回采影响下底板的裂隙发育情况和最大发育深度。  相似文献   
213.
微量元素在湖积物、土壤的垂向分布与稻谷中的分配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有关湖积物、土壤柱微量元素垂向分布及稻谷样元素分配研究的初步成果。通过对有关样品元素含量的分析对比,指出洪泽湖沉积柱元素垂向分布与其动荡的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太湖局部沉积物在其目前20cm以上深度存在人为重金属污染,这二湖沉积物中其氮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认为城市化可使当地土壤环境受重金属等污染的深度显著加大、城市土壤环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农村;发现Mo易富集于稻米、重金属与营养元素易富集于稻皮、各元素在米-谷间的分配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214.
渭河下游咸阳-草滩段河谷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下游咸阳-草滩段河道位于西安凹陷向临潼隆起的过渡区,发育河漫滩和T1~T3阶地,渭河断裂隐伏于河道北岸。文章对渭河北岸河谷地貌和地层剖面进行了观测和年代学样品的测试,并对跨渭河断裂的系列钻探中的2个深150m的钻孔岩芯进行了年代学样品测试和地层对比。河谷区地层年代测定表明,渭河北岸在距今约10万年前为风成黄土堆积环境,大致在2.5万年以来开始了最新一期的河道沉积。钻孔岩芯揭露的多个黄土-河流冲积的沉积旋回显示第四纪时期渭河河道经历了多次的南北向摆动。受临潼隆起的影响,咸阳-草滩段晚第四纪河谷沉积自西向东厚度明显减薄。通过对渭河断裂两侧钻孔柱状图的对比,认为渭河断裂0.04~0.05m/ka垂向差异运动速率低于河流0.15~0.24m/ka沉积速率,是渭河断裂隐伏于河谷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15.
一是强化规范化操作,落实村庄规划。在规划思想上充分考虑本区域现状,结合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因地制宜,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原有村庄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生态优先,节约用地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居住质量。融入周边环境。规划适当超前,倡导和鼓励农民自治,建设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来改造。  相似文献   
216.
日前,磐安县国土资源局进行了第四轮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通过竞聘.21位同志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为了健全干部任用竞争激励机制,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按照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强国土资源一线工作力量的要求,提高国土资源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国土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经局党委研究决定,进行了本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  相似文献   
217.
一是对全所岗位职能进行了重新分工,把工作细化到人,责任明确到人,要求凡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一律不得积压,按时办结。二是成立效能督查小组,建立分管所长负责的督查制度,加强对办事效能的督查,规定对各自职能工作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经催办不能完成的,由所长签发《督办单》进行督办,并明确在督办后,依旧无故不完威的,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  相似文献   
218.
太仓郊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太仓市郊区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研究。研究表明,相对于地壳或页岩平均值,沉积物中大部分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的富集;地质累积指数和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位于城镇附近的采样点受到污染,且主要污染因子为Cr、Cu、Cd、Pb、Zn等。结果显示,沉积物Zn含量高达1770mg/kg,是农用污泥Zn使用容许最高值500mg/kg的3倍多,沉积物由于Zn、Cr、Cu等的严重污染不能用作施用污泥;利用重金属与Fe之间的相关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19.
淮河流域暴雨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和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淮河流域1961—2009年39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EOF和REOF方法分析了近50年淮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统计特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研究了淮河流域8个洪涝年份26个集中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 淮河流域年暴雨量多年平均在山东西部、江苏东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有三个极值中心,REOF分析表明年暴雨量的空间分布可划分为4个分布型态:淮南型、中部型、东北型和西北型;(2) 淮河流域年暴雨量近50年来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各分布型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存在明显差异;(3) 从上述26个集中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中归纳出6类典型的环流型:梅雨型、江淮气旋型、江淮切变线型、暖切变线型、深槽型和台风北上型。   相似文献   
220.
干旱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可引起农业减产、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 有必要对干旱发展的最新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为加强防旱、抗旱,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参考.采用国家干旱标准综合干旱指数(CI指数),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74个气象代表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不同级别干旱日数在各个季节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西北地区东部从长期趋势看, 春、夏、秋季干旱呈加剧趋势, 冬季干旱呈减轻趋势. 21世纪以来春、夏季干旱进一步加剧, 尤其是夏季加剧更显著, 而秋、冬季干旱出现了减弱的新趋势. 在西北地区东部主降水期3-11月重-特旱加剧趋势比轻-中旱加剧显著, 南部干旱化趋势比北部更加明显. 尤其是宁夏同心地区春旱加剧非常显著, 已成为西北地区东部重-特旱最严重的地区.对于干旱发展的这一新动态, 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加强防旱、抗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