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延安城市供水二期工程水源地选区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延安市城区及临近地区水资源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排除了就近在这些地区再新建水源地的可能性,接着从延安市所辖县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在原有1∶20万水文地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未来供水含水层选用白垩系洛河组潜水、承压水及第四系潜水。在分析比较区内的白垩系、第四系富水地段之后,概略计算了这些地段的地下水补给量,并从中选出3个富水地段,拟在此3个富水地段开展水文地质详查工作,作为寻找地下水源的重点工作区。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流是一种运动流体,空间上分布连续且能传递压力,在能量(势)差驱使下发生从水头高处向低处的运动.通常在补给(势源)区,地下水垂向上由上向下运动,而在排泄(势汇)区地下水由下向上运动,即地下水整个生命过程中总是由源到汇、向着能量减小的方向做径流运动,无论是在单个或多个透水岩层中都是如此.地下水分层勘查技术使在垂向上分...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以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以南地区白垩系地下水的水化学水平分带和地表水基流水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地质构造格局及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研究了该区白垩系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认为该区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场存在一个由东、北、西南向中部的水平分带,愈向盆地中部水质愈复杂、TDS愈高。马莲河基流水质的沿途变化规律反映出其接受东西两侧地下水的补给。说明鄂尔多斯盆地南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为地下水补给区,而中心地带为地下水排泄区,最终经马莲河排出区外。天环向斜轴部和马莲河谷是南区汇集东西两侧地下水的排泄通道。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系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从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角度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和分析。由于下白垩系统保安群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岩性复杂,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的频繁交替、重复叠置的多层层状结构,决定了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是多层结构的地下水系统。这种重复叠置的多层层状地质结构,决定了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多层性、承压性及层与层之间的相对封闭性。根据沉积旋回和含水介质的性质,在全盆地范围内把白垩系地下水系统从上向下划分为:罗汉洞含水岩组、环河含水岩组和洛河含水岩组。通过对这3大含水岩组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洛河含水岩组和环河含水岩组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厚度大、天然资源丰富,是盆地区具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岩组。罗汉洞含水岩组因分布面积小,含水层厚度差异大、水质变化大,除陇东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供水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高密市地处胶莱盆地,南部为丘陵区,中部为缓坡区,北部为高氟地下水分布的平原区,属于盆地浅层地下水型饮水高氟地区,是全国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蒸发强度较高。晚更新世以来,该区较为平稳,地表水、地下水径流滞缓,地下水以降水补给、蒸发排泄为主,目前兼有少量的人工开采。高氟地下水赋存于白垩纪火山碎屑岩风化残积形成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含水层以砂质亚粘土为主,在埋深0.5~1.0 m处普遍发育钙质结核,俗称姜石。靠近北部河流,第四系底部多发育一层厚度渐大的含砾砂层。随着砂层的出现、增厚,地下水中的含氟量逐渐降低。据此总结了高密市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模式,为溶滤富集型与蒸发浓缩碱化型的复合模式。通过室内淋溶试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原位驱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水文地质成图过程中,经常遇到邻带的坐标转换问题。用VC++编写了相应的应用程序,对于解决地理坐标与高斯平面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进行邻带换算方便而有效。通过验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流是一种运动流体,空间上分布连续且能传递压力,在能量(势)差驱使下发生从水头高处向低处的运动。通常在补给(势源)区,地下水垂向上由上向下运动,而在排泄(势汇)区地下水由下向上运动,即地下水整个生命过程中总是由源到汇、向着能量减小的方向做径流运动,无论是在单个或多个透水岩层中都是如此。地下水分层勘查技术使在垂向上分层监测水头、水温和水质等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对不同及同一含水岩层的上下不同点间地下水流要素的比较,并判断全井或单井不同垂向区段的势源汇条件,为地下水流空间运动方向判定和地下水流系统划定奠定基础。本文以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与试验观测研究为基础,论述了地下水分层勘查技术的原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结合张掖盆地实例阐述了分层勘查技术在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区判识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