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对广西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进行了详细的黏土矿物研究,依据黏土矿物种类的质量分数将东攀剖面划分为3个带.质量分数总体较高的蒙脱石和伊利石组合的出现,说明该区当时处于中低纬度温和干湿交替的古气候环境.大隆组绝大部分地层出现质量分数相对稳定的高岭石,表明晚二叠世末具有温暖-炎热潮湿气候的特点.大隆组顶部(第二带)伊蒙混层的剧增,表明火山活动增强.罗楼组(第三带)中高岭石和伊蒙混层消失,主要的黏土矿物为伊利石,表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气候变成温和干旱.剖面中长石和伊利石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表明相对海平面下降,陆源物注入量逐渐增加,这与沉积相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2.
黔桂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贵州断杉、纳水以及广西柳桥3条深水相剖面上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杉、柳桥剖面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碎屑物质中存在六方双锥石英、锆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物;在纳水剖面黏土岩中未发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迹象.由此可知华南大部分地区在晚二叠世曾受强烈的火山作用影响,但也有少部分深水相地区未受影响或影响很小.同是深水相P-T界线剖面附近的黏土岩以及同一剖面不同层位的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碎屑物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火山作用的强弱、离火山活动中心的远近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53.
广西东攀剖面粘土岩的火山岩特征及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天宇  冯庆来  刘嵘  周秋娥  位荀 《地质通报》2013,32(9):1402-1409
广西扶绥县柳桥镇东攀地区出露1套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罗楼组,大隆组合Ophiceras sp.,罗楼组合Ophicerastingi Tien生物化石,二者为整合的连续沉积地层.生物特征显示,在第12-3层和第13-1A层之间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界面附近存在较厚的粘土岩层.从结构上看,粘土岩具有较明显的火山岩碎屑结构和沉凝灰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也显示其具有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的特征,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环境.在粘土岩中选取自形程度较高的火山成因锆石进行激光剥蚀法U-Th-Pb同位素测年研究,岩石中锆石的结晶年龄为254.7Ma±3.7Ma,表明本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存在着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154.
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生产力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俊  冯庆来 《古地理学报》2010,12(3):291-300
用不同地球化学替代指标(Al,Ba,Cu,Zn)对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生产力进行估算表明: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生产力(0.31gC/m2d)与美国二叠纪含磷组黑色页岩的古生产力(1.40gC/m2d)、华南巢湖大隆组古生产力(1.48gC/m2d)相比总体偏低,且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可以分为4个演化阶段:波动期、衰退期、繁盛期和爆发期。生产力的演化与火山物质的注入有很好的相关性,火山作用可以促使初级生产力的繁盛。通过不同指标对比发现:生物成因Al受岩性影响比较大,陆源物质含量超过63%时不能用来指示古生产力的变化;Ba用作古生产力指标时受岩性影响不大,但在还原条件下易于流失而导致生物成因Ba(Baxs)值失真。Cu和Zn是相对稳定的古生产力估算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55.
寒武纪早期放射虫化石稀少,保存较差,对其特征和演化缺乏了解.对鄂西秭归地区寒武系筇竹寺阶水井沱组进行大量调查,获得放射虫化石个体300多枚,系统分类属于4种类型,包括泡沫虫目2个新属新种(Paraantygopora porosa和Braunosphaera sinensis)和1个属种分类位置不确定的球形放射虫化石、目科未定分子1个(Tetrasphaera? sp.).其中,泡沫虫目分子占多数,约为个体总数量的92%,多数个体(73%)与奥陶纪早期一些放射虫化石结构特征类似,壳壁以穿孔板状结构为特征.但格子状球形放射虫在早古生代其他地层中目前尚未有报道.该放射虫动物群由不同的分类单元的分子组成,化石已经比较常见,壳体结构相当复杂,清晰的同心层状结构已经形成,这些特征表明寒武纪第二世筇竹寺期放射虫已经爆发繁盛,这与浅水相区宏体生物群的爆发繁盛可能为同步发生.  相似文献   
156.
甘孜-理塘构造带泥盆系的深水沉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孜-理塘构造带由大面积为三叠系地层覆盖而难以对其下覆的地层进行研究,导致了了们对甘孜-理塘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认识产生很大分歧。通过对劳改皮沉积混杂岩体的地层学、生物学,沉积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甘孜-理塘构造带三叠系盖层之下可能存在大面积的泥盆系、甚至上古生界的深水沉积。进而得出甘孜-理塘洋的演化历史应该向前推移到早泥盆世,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晚二叠世,同时指出,沉积混杂岩是研究隐伏基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7.
昌宁-孟连构造带的地层层序、地层时代归属和构造背景一直是热点争议问题.在1:25万临沧幅区域地质调查和系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弄巴剖面进行了细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重新厘定了该区的地层层序,更正了其地质时代,在恢复该区的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格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7个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其地层序列为:上覆新近系南林组,下伏大陆斜坡相碎屑岩沉积和代表洋盆沉积环境的两套地层.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划分,厘定了温泉组、曼信组、平掌组和南皮河组,并恢复了该区被动大陆边缘至洋盆构造背景,进而探讨了其古地理格架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58.
造山带混杂岩地层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 (块 )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 ,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物质场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方法则通过混杂堆积中的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分析 ,着重了解各构造岩片的原生生成时代、相环境、古大地构造背景和变形变质历程 .根据在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中新发现的放射虫、孢粉、遗迹化石等资料 ,对该混杂岩带的构造岩片 (块 )时态、相态进行了研究 ,为阿尼玛卿造山带的演化历程提供了精细解剖新资料 .  相似文献   
159.
应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对岩浆岩进行构造环境、成因及岩源示踪时 ,首先必须在宏观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 ,结合当时所形成的各类地质体岩石类型组合来恢复 ,它是宏观构造环境判别的基础 .其次 ,由于构造环境时空复杂性 ,需采用“两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是多元地球化学信息示踪 ;二是不同岩类的时空配套 .第三 ,在选择判别图解时 ,需弄清前人图解的应用前提、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正确投点 .在此思想指导下 ,侧重对滇西北金沙江结合带各磨茸中酸性岩体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的多元地球化学示踪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0.
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沉积特征及与烃源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岩性组合特征, 大隆组可以划分7种沉积类型, 它们的岩性、岩相在纵、横向上往往表现为突变.大隆组是晚二叠世海侵期的产物, 其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非常密切, 尤其是厌氧、缺氧环境下的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更为紧密.海侵期的沉积物、古斜坡沉积环境及低沉积速率使大隆组具有烃源岩发育和形成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