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东侧、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团梁子岩组含有大量的平行于区域面理(S2)的构造热液石英脉,利用LA-ICP-MS对3件石英脉和1件绿片岩中的锆石进行~(206)U/~(238)Pb测年,获得3组明显的组合年龄:395~461Ma、240~260Ma和222~228Ma,大部分集中于222~228Ma。对比研究表明,区域上2期变质变形(M_1D_1、M_2D_2)与获得的锆石年龄有较好的对应性,早期的变质变形(M_1D_1)形成于早古生代(395~461Ma)原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晚期的2期变质变形(M_(2a)D_(2a),M_(2b)D_(2b))发生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240~260Ma)古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和晚三叠世早期(222~228Ma)古特提斯洋盆闭合阶段。晚三叠世早期变质变形(M_(2b)D_(2b))构造热液发生在临沧花岗岩侵位和弧陆碰撞型忙怀组火山岩(229~235Ma)之后,早于小定西组/芒汇河组拉伸期火山岩(210~222Ma),是古特提斯洋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应力松弛阶段俯冲岩片快速折返的证据,同时也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盆在晚三叠世早期之前已经关闭。  相似文献   
122.
对临沧地体泥盆纪—石炭纪南段组的沉积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U-Pb年龄谱存在3个主要峰值:泛非期(530~680Ma)、晚格林威尔期(900~980Ma)和早格林威尔期(1100~1300Ma)。次要峰值年龄为1550~1730Ma和2350~2630Ma,反映了物源区构造-岩浆事件的复杂性。南段组碎屑岩锆石年龄图谱明显区别于思茅地块泥盆纪—石炭纪碎屑锆石年龄图谱,临沧地块南段组碎屑锆石的年龄表明其物源来自东冈瓦纳超大陆,临沧地体应该是来自东冈瓦纳北缘的微地块,这也与其生物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3.
泰国北部清迈地区海山地层序列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西北部地区分布大量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被作为该区没有古特提斯大洋的证据.新的调查表明,泰国西北部清迈.芳县地区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之下,广泛发育玄武岩类地层.玄武岩岩石类型为亚碱性玄武岩和钾质粗面玄武岩,其主量元素特征具有高钛和高磷的洋岛玄武岩特点,稀土元素总量较高、无δEu异常、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中K,Rb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Ta和Zr等高场强元素富集,这些特点均可以与中国“三江”地区洋岛玄武岩组合相对比.说明研究区二叠纪碳酸盐岩形成于海山环境,不是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该洋盆能够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昌宁.孟连构造带洋盆对比,代表了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主支洋盆.证明晚古生代“掸泰地块”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4.
华南大隆组硅质岩地层含有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硅质海绵骨针,这些骨针为研究二叠纪末硅质海绵动物的灭绝过程和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对广西东攀和贵州马鞍营剖面海绵骨针的研究,共发现海绵骨针52种类型85亚类型.这些海绵骨针在接近二叠纪和三叠纪(P/T)界线附近分异度迅速降低,88%~90%的类型和88%~92%的亚类型消失,只有5种亚类型延续到了早三叠世,包括Oxeas A,Oxeas B,Strongles B,Oxy-orthpentactines和Oxy—orthohexactines A.不同轴数骨针类型的灭绝顺序不同:三轴和四轴骨针最先消失,然后是多轴和网状骨针消失,单轴骨针消失偏晚.不同表面结构特征的海绵骨针灭绝顺序也不同:分枝型和多刺型骨针较早灭绝,光滑型的骨针较晚灭绝或延续到了下三叠统地层中.其灭绝过程表现为逐渐的灭绝模式,并且可以分为两个灭绝阶段:第一阶段呈现出较慢的灭绝速度和较低灭绝率,第二阶段灭绝速度和灭绝率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25.
滇西南发育很好的特提斯地质记录,是研究原、古特提斯的热点地区.本文对保山板块至思茅地块之间的地层学、沉积学及岩浆岩地质记录,进行了历史大地构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原、古特提斯的演化历史.原特提斯蛇绿混杂岩沿云县-勐海一线断续分布于临沧花岗岩基边部及内部,为原特提斯缝合造山带经古特提斯改造形成的残留体.原古特提斯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在寒武纪苗岭世晚期(~505Ma)开始发生俯冲,奥陶纪末期至志留纪初期(约450~442Ma)原特提斯洋盆及残余盆地因两侧陆块碰撞逐渐消失,主碰撞发生在志留纪早期(约442~430Ma),志留纪中期至石炭纪初期(430~355Ma)原特提斯造山带进入后碰撞伸展裂谷盆地演化阶段.泥盆纪早-中期,为古特提斯裂谷盆地演化阶段;古特提斯洋壳形成于泥盆纪晚期,于晚石炭世中期(~310Ma)向东发生俯冲,二叠纪末期(~253Ma)发生初始碰撞,主碰撞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至中三叠世拉丁早期(约253~238Ma),拉丁晚期至侏罗纪早期(约238~196Ma)为后碰撞伸展演化阶段.滇西南古特提斯是在原特提斯后碰撞伸展裂谷盆地基础上演化形成,地幔柱活动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6.
对广西东攀深水相二叠-三叠系(T/P)界线剖面进行了高密度的岩石磁学研究.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不同S比值、FeO、Fe2O3/FeO曲线和磁性矿物综合研究显示:T/P界线下至界线上岩石的载磁矿物发生由低矫顽力组分向高矫顽力组分的截然转变,该转变发生在界线下约12cm处,这可能指示T/P之交气候发生由温湿向干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7.
海生双壳类的古温度标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量的双壳类分类学、古生物地理学资料为基础,从双壳类分异度、动物群组成、壳体特征,生态特征和壳质五个方面论述了双壳类的古温度标志特征。  相似文献   
128.
放射虫古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本文建立四个放射虫深度组合。第一个组合中,泡沫虫类、罩笼虫类和阿尔拜虫类普遍发育,发现于深水环境。第二个组合含大量的泡沫虫类、少量的罩笼虫类和阿尔拜虫类,海绵骨针稀少,形成于半深海至深海环境。第三组合以海绵骨针占优势,多囊虫类少,产于半深海环境。第四个组合含少量放射虫类和大量其它化石,包括双壳类、菊石类、腕足类、腹足类、牙形石类、有孔虫类等,主要形成于浅海至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129.
本文描述了采自河南南部桐柏地区蔡家凹大理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共计7属8种(其中1新属2新种), 包括 Archaeospongoprunum compactum Nakaseko et Nishimura, Yangia chinensis Feng,Shengia yini (Feng), Cenosphaera sp., Triassocampe ? sp., Pactarentinia sp., Triassomitra zhangi n. gen. etsp.和Triassomitra litangensis n. gen. et sp..该动物群形成于三叠纪早期半深海环境,这是在桐柏-大别地区首次发现海相三叠纪地层,据此推论,二叠纪至三叠纪早期,古秦岭洋贯通秦岭-大别地区,是沟通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印支运动使秦岭-大别洋盆最终封闭。  相似文献   
130.
刘本培  冯庆来 《地球科学》1993,18(5):529-5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