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多语言地名查询软件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课题为中日GIS合作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软件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多目标地名查询;更进一步的应用是将来在ClearingHouse(数据交易所,即互联网上的空间数据交换网站)中,构成网站内有地图数据检知的底层基础。  相似文献   
82.
83.
秦岭造山带秋树湾铜钼矿床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秋树湾铜钼矿床是秦岭造山带东段最大的斑岩-夕卡岩型铜钼矿床,通过对矿石中6个辉钼矿样品的 Re-Os 同位素分析,得到了145.57±1.80~147.98±2.21Ma 的模式年龄(平均为146.42±1.77Ma)及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等时线年龄147±4Ma,表明秋树湾铜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与其以北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主要斑岩型钼矿床及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的大规模成矿时间一致,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第2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秋树湾铜钼矿床辉钼矿的含铼量平均达151.8×10~(-6),明显高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钼矿带同期形成的钼矿床(16.13×10~(-6)~28.09×10~(-6)),认为主要是由于两者成矿元素 Cu/Mo 比值的不同造成的;结合矿石硫同位素特征,认为矿床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  相似文献   
84.
应用成岩序列的观点,成因矿物学的途径,并在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前提下,对华南两个大型复式岩体的演化特征进行探索,从而对岩体中W、Ta、Nb、U矿的成岩-成矿序列及每个序列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些新认识。 1.岩体内存在不同演化区:每个大型复式岩体均存在多个岩浆活动中心,系统研究这种活动中心后,可以认为活动中心常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演化区;区内有完整的成岩序列和成矿序列。演化区可划分为钾质和钠质两类,前者以铀矿为主,后者则以钨、钽与铌为主。不同演化区内有不同的成岩方式和自己的一套热液演化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小岩体。  相似文献   
85.
小佟家堡子金矿位于华北陆块辽东古元古代裂谷增生地体,矿区岩石以辽河群一套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为主。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分为小佟家堡子(丹银)、杨树、露采场、罗圈背等矿段。金矿化作用受层间滑脱构造和高角度断裂的复合控制。容矿岩石建造为辽河群大石桥组碳酸盐岩建造,其岩性为变粒岩、大理岩和片岩。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金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低,约为3%~5%,矿物组成简单,以黄铁矿、毒砂为主,少量石墨、闪锌矿,微量方铅矿、磁铁矿、黄铜矿、银金矿等。  相似文献   
86.
上明峪金矿地质特征及其与大河南岩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北部的大河南岩体内部分布有一些金矿床及大量金矿化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明峪金矿。大河南岩体侵位之后,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近SN向和近EW向的两组断裂构造,断裂构造的活动使岩石强烈破碎形成破碎蚀变岩,岩浆热液萃取了花岗岩中的成矿元素并将其搬运至断裂带内,这种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热液在断裂带中与天水混合,导致热液中的成矿元素沉淀形成矿化。上明峪金矿的形成是岩浆热液与天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表重力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四川地区2018年3月—2022年4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得到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研究2022年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前约一年半进入重力变化显著时期;(2)芦山6.1级地震对马尔康6.0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3)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显示该处应力高度集中;(4)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中区处于零值线附近且零值线在此处转折弧度较大,是构造带易发震的薄弱位置。  相似文献   
88.
以AsO2-和HAsO42-分别暴露处理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lleri)研究As(Ⅲ、V)毒性作用,As(Ⅲ)浓度梯度为0、10、50、100、300和500 μmol/L,As(V)浓度梯度为0、30、60、120、300和600 μmol/L,分别在第1、3、7d取样,研究不同浓度的As(Ⅲ、V)...  相似文献   
89.
With the extreme drought (flood) event in southern China from July to August in 2022 (1999)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nd composite analysis on the anomalous drought and flood years from July to August in 1961-2022,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isture flux (VIMF) anomaly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the VIMF convergence (VIMFC) anomaly in southern China in drought and flood years, and the VIMFC, a physical quantity,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dicative physical factor for the "strong signal" of drought and flood in southern China. Specifically, in drought years, the VIMF anomaly in southern China is an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the di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MFC are prominent, while those are opposite in flood years. Based on the SST anomaly in the typical draught year of 2022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SST devi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draught and flood years from 1961 to 2022, five SST high impact areas (i.e.,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Southwest Pacific Ocean, Indian Ocean, and East Pacific Ocean) are selected via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IMFC and the global SST in the preceding months (May and June) and in the study period (July and August) in 1961-2022,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drought and flood in southern China are quantified. Our study reveals not only the persistent anomalous variation of SST in the Pacific and the Indian Ocean but also its impact on the pattern of moisture transport. Furthermore, it can be discovered from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 fitting of SST that the SST composite flow field in high impact areas can exhibit two types of anomalous moisture transport structures that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namely an anticyclonic (cyclonic) circulation pattern anomaly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China. These two types of opposite anomalous moisture transport structures can not only drive the formation of drought (flood) in southern China but also exert its influence on th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the extreme weather.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