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6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662篇
测绘学   504篇
大气科学   389篇
地球物理   484篇
地质学   1770篇
海洋学   407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327篇
自然地理   43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中国生态环境遥感四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显著推动着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的提升,有效支撑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从1980年天津—渤海湾环境遥感试验开始,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遥感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态、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回顾了我国生态环境遥感技术近40年的发展,通过典型或重要应用案例,系统梳理了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对地观测能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应用的发展历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应用领域逐步扩大、监测精度明显提升、监测时效大幅增强;对地观测能力发展主要分为国外卫星为主期、环境卫星发展期、高分卫星应用期3个阶段;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调查评估、污染防治攻坚战、应急与监督执法等方面。本文结合国家战略和技术发展,对今后生态环境遥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52.
江淮平原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53.
954.
昔日村委破旧的砖瓦房,如今变成了宽敞漂亮的二层小楼,办公室内桌椅齐全,干净整洁……这是笔者一年前后两次到汝州市夏店乡毛寨村委会看到的喜人变  相似文献   
955.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能正确反映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地质特征的地质模型,通过对地层格架、沉积微相、骨架砂体、物性参数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研究,借助GMSS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确定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所建立的构造、砂体、属性参数模型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为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6.
代县地震台体应变资料受气压影响分析及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代县地震台体应变观测数据与气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表明两者的相关性显著,气压对观测数据存在明显的影响;经一元线性回归处理后,去除气压影响的观测曲线幅度明显变小、更光滑,说明用此法可排除气压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7.
958.
赵东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61-1270
为合理实现炭质板岩隧道的大变形分级,以木寨岭隧道大变形段五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成果为基础,利用极限位移准则实现其现状分级,利用递进优化思路构建隧道大变形预测模型,并根据外推预测结果的速率均值实现大变形发展趋势分级。结合隧道大变形的现状分级和发展趋势分级结果,开展隧道大变形发育程度的综合评价。实例分析表明:在大变形现状分级过程中,不同位置处的大变形等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DK180+960 m断面的大变形程度相对最为严重,属Ⅴ级-极严重,其余四个断面的大变形等级为Ⅳ级-严重;通过发展趋势分级,得DK180+940 m断面和DK180+960 m断面的大变形发展趋势等级为2级,其余三个监测断面属1级,均具持续增加趋势,趋于不利方向发展。结合前述大变形现状分级和发展趋势分级结果,综合得出DK180+960 m断面的大变形最为不利,其次是DK180+940 m断面,其余三个断面的大变形程度相似。因此,可根据断面的大变形综合评价结论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达到优化现场防治措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9.
地幔的力学性质主要受橄榄石流变性的控制,含水对橄榄石流变性质的影响很大,而橄榄石的水溶性受到温度和铁含量的影响,因此,本文进行了不同铁含量橄榄石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溶性实验研究。实验使用的样品为天然橄榄石单晶Fa_(17)和Fa_(24.7)(Fe_(No.)=100×molar Fe/(Mg+Fe))以及人工合成的橄榄石单晶Fa_(22);橄榄石单晶的水溶性实验在300MPa围压和1273~1473K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每隔50K进行一组实验,氧逸度被控制在Ni NiO水平上。实验结束后,对橄榄石单晶沿b面进行双面研磨抛光,用电子探针分析确定橄榄石单晶成分,采用EBSD精确测量橄榄石的单晶方向,使用红外光谱仪(FTIR)的非偏振光路测试橄榄石单晶在b轴上的吸收光谱。对FTIR吸收光谱进行积分得到富铁橄榄石的水溶性实验结果:当温度由1273K升至1473K时,橄榄石单晶Fa_(17)的水溶性变化为600~1200H/10^(6) Si,橄榄石单晶Fa_(24.7)的水溶性变化为1000~1300H/10^(6) Si,人工合成的橄榄石单晶Fa_(22)的水溶性变化为500~900 H/10^(6) Si。因此,相同铁含量橄榄石单晶的水溶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温度条件下,天然形成的橄榄石的水溶性随着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百分之一的铁含量的增加,可以导致约百分之十的水溶性的增加。本文所研究的不同铁含量的橄榄石可以为更好地估算上地幔水溶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0.
崔迪  杨冰  郭华明  连国玺  孙娟 《地学前缘》2022,29(3):217-226
地浸铀矿山退役后,含水层中残留的含铀浸出液随着地下水的运动向下游迁移扩散,存在对周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设计了若干组批实验和柱实验,研究铀在北方某地浸铀矿山砂岩含水介质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砂岩对铀的吸附在12 h以内达到平衡,铀初始浓度越高,砂岩的铀吸附容量越大;砂岩对铀的吸附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溶液pH值和共存 HCO 3 -浓度会对铀的吸附作用产生强烈的影响:pH值在7左右时,铀的吸附量最高; HCO 3 -浓度越高,铀的吸附量越低。这些影响是通过改变溶液中铀的络合形态和砂岩矿物表面的电荷性质实现的。柱实验表明,pH值、铀浓度、流速和 HCO 3 -浓度是影响铀在饱和砂岩含水介质中迁移的重要因素。pH值≤7时,pH值越高,砂岩柱越不易被铀穿透;而铀浓度、流速、 HCO 3 -浓度越高,砂岩柱越易被铀穿透。两点非平衡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不同条件下铀在砂岩柱中的迁移过程。批实验获得的分配系数是柱实验的1.16.6倍。通过对比实验条件、含水层特性和地下水化学特征,确定分配系数为48.1 mL/g时,较适合描述研究区内砂岩含水层中的铀迁移。上述认识为地浸铀矿山地下水铀的反应运移过程和天然自净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