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170篇
地质学   554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YSC178A型液动锤射流元件底盖板外壁冲蚀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CFD动态分析技术,对具有内分流结构的YSC178A型液动锤的速度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分流孔对速度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直径的圆柱形分流孔出口处附近存在分流流束附壁现象,且附壁的分流流束特征与冲蚀坑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YSC178A型液动锤射流元件底盖板外壁出现冲蚀坑是由从一定直径的圆柱形分流孔喷出的分流流束附壁冲蚀造成的;分析结果还显示,喇叭形分流孔大大优于圆柱形分流孔,足够长且出口直径较大的喇叭形分流孔,其出口处附近流束附壁现象大幅度减轻以致消失,可以大幅度降低高速射流能量并减弱分流流束对底盖板外壁的冲蚀,避免出现显著冲蚀坑.  相似文献   
942.
射流式液动锤活塞回程缓冲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FD动态分析了回程缓冲机构不同弹簧刚度系数对射流元件控制道内流动特性和活塞回程冲击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机构施加在活塞上的弹簧作用力不会影响射流元件主射流的正常附壁和切换,刚度系数较大的弹簧可以显著降低活塞回程冲击速度,减小回程中活塞对射流元件的冲击;弹簧增幅在5倍时,活塞回程冲击速度降幅为52.88%,有效避免了射流元件中硬质合金零件在工作中发生断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943.
2009年松原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伏旱,2009年的伏旱受灾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危害重。全市四县一区普遍受灾,伏旱期内37天全市没有大范围的有效降水,降水量位于历史同期少雨的第一位,致使农作物减产。本文通过对伏旱期内的北半球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指数、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演变过程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产生伏旱的原因,结果表明:形成2009年伏旱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是副高(特别是8月)面积偏大,呈东西带状分布,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西、略偏南,阻断水汽向北方的输送;从亚洲西风带呈现两槽一脊活动,高空槽多在50°N以北活动,东北地区中纬度长期处于西北气流影响之下,而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很弱,不易形成降水,而且高低空系统配合不是伏旱期内几次降水过程都没有明显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4.
本文以08-08时的降水为例,应用自动站逐时观测数据和相应的模式预报资料,从降水区域预报、24小时降水量级预报、过程降水预报等几个方面检验XVRF模式对2009年6月份的冷涡天气的降水预报效果。结果表明,WRF模式对东北冷涡降水的预报无论在降水区域预报、不同时段降水、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上都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报能力,特别是24小时降水晴雨确率;此外,对于冷涡天气的降水过程预报也较好,突出表现在逐时预报的晴雨确率、降水过程的起始时间等方面。这些结果都体现了WRF模式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5.
2008年初南方冰雪天气逆温层特征 及其维持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美艳  徐海明 《气象科学》2010,30(6):814-821
对2008年初的冻雨天气过程中大气层结特征做了研究,并集中对贵阳、南昌和南京三站的层结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冻雨产生时对流层中低层有逆温层和暖层存在,且近地面温度须小于0 ℃; 利用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IPRC-RegCM,对2008年1月18—2月2日期间的降水进行模拟并分3时段予以分析,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分析3时段逆温层的维持机制。分析指出,模拟结果能较好的再现此次持续性过程的降水带分布;第一阶段逆温层上部的增温是由温度平流和凝结潜热加热共同作用,而后两个阶段则主要是温度的暖平流所致;对于逆温层底部的降温主要是由近地面的西北冷平流及空气的上升绝热冷却所致。  相似文献   
946.
导航卫星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航卫星自身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是利用GNSS解算用户速度和加速度的前提和关键,其计算精度也直接影响解算结果。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基于广播星历和精密星历的导航卫星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包括:(1)基于广播星历的公式法;(2)基于导航卫星位置序列的数值差分法;(3)基于导航卫星位置序列的解析差分法。首先在基于广播星历的公式法中,推导了Kepler根数型、GEO型、位置-速度型等三类广播星历计算卫星速度和加速度的解析计算公式,通过比较表明:(1)广播星历解析公式总体计算精度较低;(2)位置-速度型广播星历的加速度计算精度高,而Kepler型广播星历的速度计算精度高;(3)高轨道卫星的速度、加速度计算精度优于中轨卫星。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精密星历的数值差分法和解析差分法的卫星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表明,解析差分法虽然在计算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利用短期位置序列建立的解析模型难以表达卫星的真实轨道特征,导致计算的卫星速度较数值差分法低,但两者的加速度计算精度相当。最后通过来自于连续运行参考系统(Continue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CORS)站点上的实测数据对上述各方法的计算精度进行了评估和比较,表明数值差分法具有最高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精度,在高精度应用中应尽量采用。  相似文献   
947.
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桌子山地区岩溶形态主要为裂隙及溶隙,岩溶含水岩组主要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水主要受近南北向推覆构造的控制,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为富水地段。根据控水构造将研究区内岩溶水划分为岗德尔山、桌子山南段、桌子山北段及千里山四个子系统。根据水动力场、水化学及同位素场特征分析了各子系统补径排条件,其主要受降雨补给,其次为沟谷第四系潜流补给、东部白垩系地下水及上覆碎屑岩裂隙水的补给。岩溶水主径流方向由东向西,通过山前地带,最终排入黄河。通过对动态长观资料的分析确定了本区岩溶水动态类型。采用补给量法计算了岩溶水的天然资源量为0.23×108m3/a,可开采资源量为4.02×104m3/d,并论证了其保证程度。  相似文献   
948.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建设"项目旨在构筑面向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对基本气象资料、卫星气象资料和科学考察与试验资料的整合集成、质量控制方法、数据集制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以及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等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研制了一批规范标准的共享数据集产品;初步建立了由国家级和部分试点省组成的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平台;制定了面向数据管理与共享的一些技术标准与规范;并在气象资料公益性共享服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9.
长江源区新生代地堑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江源地区近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是该区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同类构造发育的最北部地区.长江源地区地堑构造包括温泉、常错、当拉错纳玛和沱沱河4个规模较大的近南北向地堑.断层年代学和断陷盆地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伸展变形至少自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就已开始,对长江源地区现今的地貌格局、水系型式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长江源区主要水系是沿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和正断层侵蚀发育而成的.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是高原经历早期地壳强烈缩短变形之后,在深部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950.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通过该地区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获得了该区地壳几何结构与速度结构、地壳深浅部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的厚度为16.5~18.8km,下地壳厚度为12.0~13.0km。上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地壳下部有一个低速层,速度约为6.00km/s,低速层顶面深度为12.0km左右,厚度约为5.0km。下地壳也分为上下两部分。Moho界面的深度为29.0~31.8km。该区6条地壳浅部正断层大部分向地下延伸深度不超过4km,最大延伸深度达5km左右。据推测,浅部正断层下方有一条高倾角地壳深断裂带,该断裂带向下断至Moho面,向上断至上地壳下部低速层中。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漳州盆地深浅部构造组合特征表明,九龙江断裂带是该区内一条特征明显、具有复杂深浅构造背景的深断裂带。这一深地震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该地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对深浅部构造的组合可作统一解释,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对漳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