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利用2015-2018年郑州市气态污染物(SO_2、CO、NO_2和O_3)的浓度数据和郑州市气象数据资料,分析了郑州市气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15-2018年郑州市SO_2、CO、NO_2的年均浓度逐年降低,但其污染物浓度在3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污染较为严重。SO_2、CO和NO_2浓度均为冬季的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的,夏季的最低,O_3浓度与之相反。气态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O_2、NO_2、CO浓度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O_3浓度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各污染物与气压的相关性与温度相反;SO_2、NO_2、CO浓度与降水量均呈负相关,降水对O_3的具体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2.
气温变化对黄河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温是影响流域蒸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黄河流域蒸发能力与气温的关系,建立了简洁且实用的指数型蒸发能力估算公式,分析了气温变化对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简洁指数型公式具有与高桥浩一郎公式同样好的蒸发能力估算效果,在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流域蒸发能力约增加5.0%~7.0%;干燥系数约为3时,蒸发能力随气温的变率最大。  相似文献   
43.
对2003年7月19日郑州地区的新密、登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形势、K指数、垂直运动条件、中低空平均涡度场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的入侵,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上层冷平流、下层暖平流及下湿上干的湿度垂直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暴雨落区在Q矢量湿锋生函数最大轴线以南.  相似文献   
44.
2001年6月直接辐射表换型后,许多观测员反映对光点比较困难.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巧对光点的方法:首先,对准时间,即让直接辐射表下边的时间指针指向直表钟机上的观测时间;第二步,对准方位,即用一小片较薄的白纸,在白纸上挖一小洞,让小洞与直接辐射表光环上的黑点重叠,然后调整直表方位.这样很容易看清光线是否透过小孔落在黑点上(即对准光点).  相似文献   
45.
实时遥测数据检测用来实时监视系统观测数据的动态变化.实时数据每分钟自动更新一次,以生动的动态图形屏幕显示总、散、直、反、净5表值.  相似文献   
46.
郑州市降水pH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郑州市国家基准气候站1994~2005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郑州市降水pH值的状况和变化,结果表明:郑州市近几年降水的pH值有逐年减小的趋势,pH值小于5.6的降水次数和频率有增加的趋势;从季节分布来看,降水pH值秋冬比春夏小。酸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高消耗排放的SO2量较大,再者是机动车废气排放增加,另外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成年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多排CT诊断价值及其发病原因。方法:对1例成人CT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门静脉主干扭曲增粗、交织缠绕;门静脉左、右主干扩张并形成盲端;肝内门静脉分支增多,管壁欠光整并不均匀扩张及狭窄。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其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对2003年7月19日郑州地区的新密、登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形势、K指数、垂直运动条件、中低空平均涡度场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的入侵,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上层冷平流、下层暖平流及下湿上干的湿度垂直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暴雨落区在Q矢量湿锋生函数最大轴线以南.  相似文献   
49.
50.
新疆策勒沙漠-荒漠-绿洲典型下垫面小气候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新疆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及绿洲内部4个观测点的风速、大气相对湿度(RH)、温度、太阳辐射能、光合有效辐射(PAR)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小气候差异并初步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空间的下垫面性质对小气候影响明显不同。在8月,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绿洲内部与流沙地前沿相比,日平均风速在2 m高处分别依次降低了42.69%、50.71%和94.32%,日平均风速在10 m高处分别依次降低了7.94%、13.66%和59.59%,这表明植被覆盖度越大,防风阻沙效果越好。夏季植被能够降温增湿,冬季12月份,绿洲内部在0.5 m高处日平均温度依次高于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1.47℃、1.20℃、2.74℃。4个下垫面的PAR与太阳辐射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绿洲内部的PAR值相对最小,太阳辐射能在6月达到最高值。夏季晴天在20:00~09:00左右近地表层会出现逆温现象。冬季晴天白天午后易出现大于起沙风的阵风,从流沙前沿到绿洲内部气温逐渐升高,大气相对湿度先逐渐降低后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