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90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9 毫秒
551.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川东北吴家坪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资源潜力等问题,基于钻井和露头剖面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重点探讨了川东北地区吴家坪组烃源岩的品质、规模及生烃潜力。研究表明,川东北地区吴家坪组烃源岩的发育显示出强烈的非均质性,表现为多元的有机质类型和不稳定的时空展布。在吴家坪期,川东北巴中—达州一带沉积了富含Ⅰ-Ⅱ型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和泥灰岩等,发育了一套海相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高,倾油型,是川东北地区内一个重要的生烃中心,可为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的油气藏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52.
南海新生代沉积基底性质和盆地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的重磁、地震及钻井资料,结合大地构造性质和新生代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将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划分为三个基底区,即北部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部中—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以及南部复杂基底区。北部基底区以古生界变质基底为主,同时含有中生界残留断陷,它由北部湾断陷基底区、珠江口中—古生界断陷基底区以及西沙古生界断陷基底区三个次级区构成;西部基底区以走滑伸展为特征,分为莺歌海古生界、中建南中生界以及万安中生界等三个次级走滑拉分基底区;南部基底区较复杂,划分为曾母新生代早期褶皱基底区和南沙中—古生界复杂基底区。这八个次级基底区之间主要以俯冲—碰撞缝合带、蛇绿岩带、深海放射虫沉积岩带、洋中脊火成岩带以及深大走滑转换断裂带等分隔,各自有着不同的演化历史,控制了南海新生代多种类型次级沉积盆地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553.
1 北京南北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向 北京南北中轴线(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这中轴线不在子午线上。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不重合,而是偏西北北方向。明朝以后,这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约8km。往北离永定门越远的建筑,离子午线就越远。以通过永定门的子午线为准,钟楼就向西偏离这条子午线近300m了。元、明、清三朝30几位皇帝的宝座都是歪的,歪得不太多,向逆时针方向偏转2度多。  相似文献   
554.
‘98嫩江,松花江洪水与流域综合管理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1998年夏季,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水,此次洪水主要特征是水位高,水量大、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由于嫩江支流相继发生洪水,致使嫩江干流再现三次较大的洪峰。农作物受灾面积456×10^4hm^2,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雨量大,汛期长,土地利用不合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缺乏控制性水利工程,亟需开展流域综合管理工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生态安全型农业。  相似文献   
555.
利用14C测年及孢粉分析方法对位于若尔盖高原的红原泥炭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了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古环境的演化历史,并识别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的气候特点为冷偏干或凉偏干,冷暖波动频繁.其中,14.1~13.4、12.4~12.0和10.5~10.0 kaBP之间的冷阶段分别对应于Oldest Dryas、Older Dryas及Younger Dryas事件;发生于12.6~12.4和12.0~10.5kaBP左右的暖阶段分别对应于Bolling及Allerod暖期.Younger Dryas事件之后,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8.9~8.7和6.1~5.8kaBP之间的明显降温为全新世期间的2次冷事件.孢粉记录所反映的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56.
草酸对沉积地层中Fe、Cu、Pb、Zn元素的淋滤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准流动热液反应装置,进行了草酸与沉积地层中的Fe、Cu、Pb、Zn元素活化淋滤的成矿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草酸对地层中的金属元素有较强的活化萃取能力,最大淋滤量对应温度在125-150℃之间,通过对比实验液相和固相中金属量的变化.配合物稳定常数及实验淋滤率顺序,并结合曲仁盆地成矿特征,指出有机配合物可能是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57.
非均质土柱中溶质迁移的连续时间随机游走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均质介质中溶质迁移往往出现非费克现象,传统的对流弥散方程(ADE)则难以较好地描述这种现象.采用连续时间的随机游走理论(CTRW)研究1250cm长一维非均质土柱中溶质运移问题,探讨CTRW模型中参数及非费克迁移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β值的大小与介质的非均质特征有关,非均质性越强,β值越小,但β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ADE的弥散系数则具有随尺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对于介质非均质性较强和非费克现象较明显的溶质穿透曲线,尤其是在拖尾部分,与ADE相比,CTRW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558.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原油的发现及其主要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东部查干凹陷和西部路井凹陷首次发现了轻质低硫成熟原油,其饱和烃含量在80%以上,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饱和烃和芳烃成熟度参数表明它们均为成熟原油,其成熟度相当于镜质相反射率Ro0.8%-1.1%阶段,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原油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小于-31‰。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高,植烷与姥鲛烷均势;查干凹陷原油三环萜烷含量高于五环萜烷,而路井凹陷原油三环萜烷含量相对较低;两原油中均含有较高的Ts,C29Ts,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藿烷为主,C32以上升藿烷含量极低;孕甾烷含量较高,尤其是查干凹陷原油;甾烷中以C29甾烷为主,约占50%,C27和C28甾烷基本均势,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甾烷的含量与萜烷含量相当,这些特征表明原油是典型的湖相原油,其主要的烃源岩是下白垩统湖相源岩而非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559.
海相高演化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5000余块海相烃源岩样品筛选结果的基础上, 根据90余块不同类型未成熟-成熟烃源岩的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 并与自然演化剖面相结合, 对烃源岩有机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恢复系数进行研究.海相优质烃源岩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o < 0.8%) TOC (totalorganiccarbon) 变化不明显, 在成熟阶段中晚期TOC残余随成熟度增加逐渐降低, 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变化又不明显.高成熟-过成熟优质烃源岩TOC原始一般Ⅰ型最高降低40%, 恢复系数1.68;Ⅱ1型最高降低32%, 恢复系数1.48;Ⅱ2型最高降低24%, 恢复系数1.32.低有机质烃源岩(一般指0.3% < TOC < 1%) 随TOC变低, 降低幅度和恢复系数均逐渐变小, 当0.3% < TOC < 0.5%时, TOC原始恢复系数约1.2, 当TOC < 0.3%时, TOC原始恢复系数接近1, 可以不进行恢复.固体沥青和高有机质页岩(TOC > 30%) TOC原始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也不需要进行恢复.海相烃源岩(0.3% < TOC < 30%) 自然剖面生烃潜量的减少和模拟生排烃量的增加与TOC残余的减少相吻合.   相似文献   
560.
超固结粘土的剪切带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井的子负荷面本构关系模型,采用高精度的隐式应力积分算法,研究了平面应变试验中超固结粘土试样的变形局部化问题。模拟了不同的加载速度和边界约束条件,得到了超固结比为8的藤森粘土土体内部明显可见的X型剪切带和单一型剪切带。结果表明:土体的剪胀特性、孔隙水在土体内的移动规律以及边界约束条件对剪切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