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31.
李学伟  王海起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4):95-102,I0004
对于目前交通管理系统采集海量数据利用效率不足的问题,以青岛胶南市的部分交通流量数据为例,通过R语言对交通流量的可视化探索R在交通流量可视化中的应用;利用R语言的简单编码对交通流量数据实现不同形式的可视化;结合胶南市部分路口的监测线圈数据对其交通流量的状况用R进行可视化;通过R绘制地图、趋势图、比例图、分面图、三维图来分析研究R的可视化效果。结果显示,R语言可以通过简洁的代码设计来实现良好的数据分析效果,在可视化数据挖掘中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32.
933.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进而保障海洋强国建设,文章基于科学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15年大连市等14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态健康进行总体评价、差异评价和聚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3个准则层和15个评价指标,涵盖海洋生态自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在发挥专家作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见,主要内容包括构造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从总体来看,14个沿海城市的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正面影响适中,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较好;从差异来看,各沿海城市海洋生态健康状况差异较小,而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差异较大;从聚类来看,各沿海城市均存在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934.
2017年5月2日~6月27日,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方法,布设了108根PVC管,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互为伴生种条件下,移栽两种植物,在每根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株和2株,伴生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在无伴生种条件下,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考虑黄河三角洲地区氮沉降情况,以尿素作为外源氮,设置了0 g/m^2氮、15 g/m^2氮和30 g/m^2氮3种外源氮输入量,开展了碱蓬和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伴生种条件下,当每根PVC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4株和2株时,随着氮输入量提高,碱蓬和盐地碱蓬平均单株生物量都显著增高;在无伴生种的条件下,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5 g/m^2氮和30 g/m^2氮时,碱蓬生物量[(58.050±2.560) g/株和(58.740±3.17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20.850±0.640) g/株],盐地碱蓬生物量[(82.640±1.330) g/株和(111.960±6.40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37.500±1.750) g/株]。外源氮输入量提高促进了盐地碱蓬和碱蓬生物量的积累,盐地碱蓬生物量增加幅度更大,对盐地碱蓬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35.
以临沂市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人工湿地净化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临沂市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水平较低,大部分湿地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1处主要人工湿地综合评价为“良好”的仅1处,“较好”的有7处,“合格”的有5处,“较差”的有4处,“差”的有4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进水水质水量控制较差、植物管理缺乏科学性、老化湿地亟需复壮、管理机制亟待理顺、经费缺口较大等。根据微污染河水净化人工湿地、污水厂尾水净化人工湿地、农村污染治理人工湿地等类型,提出了人工湿地管理和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936.
乡土地理案例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虽然应用非常广泛,但对案例本身在开发技术层面却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方法。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依次由浅入深地探讨中学乡土地理案例开发的新方法,理清乡土地理案例开发各要素的逻辑关系,最后提出"获取乡土地理素材"、"编写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建设乡土地理资源库"、"编制乡土地理教材(校本课程)"四项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937.
利用Landsat卫星数据分别反演了2005年和2014年临沂市的地表温度和不透水层指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临沂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年临沂市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热岛效应,2014年表现为强热岛效应。利用地面站点资料统计分析来看,2005~2014年,临沂市热岛强度总体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夏季较弱。分析城市化因子发现,城市经济、人口、用电消耗、城市房屋面积增量等多个因素对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的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2、0.67、0.81,其中房屋面积增量与热岛强度增强密切相关。从不透水层指数分布图的动态变化来看,也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筑和硬化的路面的增多导致了热岛强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938.
在安徽省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工作中,针对默认属性值的填写,数据量大、多次重复等特点,采用了基于ArcGIS10.2、WPS2019软件,总结了属性值填写的相关技术规定,应用Python语言,实现有效快速地对生产数据属性项进行自动赋值,并提交合格成果。为以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默认属性值自动填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9.
以延安新区高填方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冻融作用下高填方黄土抗剪强度试验研究,分析了冻融作用对高填方黄土抗剪强度指标影响规律及其劣化特性。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下高填方黄土黏聚力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小,第4次冻融后黏聚力损伤增量达到最大,之后随着冻融继续进行,黏聚力损伤增量逐渐减小;干密度相同时,含水率越小黏聚力越大,且在冻融作用下含水率越小,黏聚力劣化幅值和速率越大,冻融作用下内摩擦角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给出了冻融作用下高填方黄土黏聚力损伤劣化模型,并利用独立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冻融作用下高填方黄土黏聚力劣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0.
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54,自引:9,他引:45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以其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诸特征而被誉为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已有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概述了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主要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带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了陆一陆碰撞所造就的成矿背景和成矿环境以及控制成矿作用的关键地质过程.并草拟了可供今后研究的工作模型。初步研究认为,始于60Ma的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至少形成了3个重要的控矿构造单元,即雅鲁藏布江以北的主碰撞变形带,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拆离-逆冲带和高原东缘的藏东构造转换带。主碰撞变形带以巨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双倍地壳加厚、大规模逆冲系和SN向正断层系统发育为特征,控制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安多锑矿化带和风火山铜矿化带及腾冲锡矿带的形成及分布;藏南拆离一逆冲带由藏南拆离系(STDS6)和一系列北倾的叠瓦状逆冲断裂带构成,控制了藏南变质核杂岩型金矿化、热液脉型金锑矿化和蚀变破碎带型金锑矿化的形成;藏东构造转换带以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大型剪切带、富碱斑岩带和走滑拉分盆地为特征,控制了玉龙斑岩铜矿带、哀牢山和锦屏山金矿带及兰坪盆地银多金属矿带的分布。按成矿系统的基本思想,初步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成矿巨系统:大陆俯冲碰撞成矿巨系统、陆内走滑一剪切成矿巨系统和碰撞后伸展成矿巨系统。在大陆俯冲碰撞阶段,主要发育与流体迁移汇聚和排泄有关的锑金铜热液成矿系统和碰撞期花岗岩岩浆.流体锡稀有金属成矿系统;伴随陆.陆碰撞而发生的陆内走滑.剪切作用,主要导致了走滑拉分盆地银多金属热液成矿系统、斑岩型铜钼金成矿系统和剪切带型金成矿系统的形成;在碰撞后伸展阶段,主要发育受SN向正断层系统控制的斑岩铜矿成矿系统、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系统和热水沉积铯锂硼金属成矿系统。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