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68篇 |
地球物理 | 61篇 |
地质学 | 295篇 |
海洋学 | 48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21.
122.
123.
124.
铍的光度测定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的显色剂有两类:三苯甲烷染料和邻羟基偶氮染料。前者主要有铬菁R和铬天青S,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用三元络合物光度法测定铍,有很高的灵敏度。后者有铍试剂Ⅱ、铍试剂Ⅲ和铍试剂Ⅳ等,较新的显色剂是偶氮氯膦-Ⅰ。 相似文献
125.
宁夏南部山区,位于北纬35°14′~37°00′、东经105°15′~106°58′之间,约占宁夏面积的2/5,包括清水河上中游、葫芦河上游、泾河上游三个水系,90%以上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年降水量800~250mm,年水面蒸发量800~1500mm,年径流深300~5mm。降水与径流由南而北递减,而水面蒸发则逆增。水资源缺乏成为制约该地区生产发展和贫困的一大原因。自1958年以来,建成近200座中小水库和众多的塘坝,发展了50多万亩水浇地,部分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进入80年代,经济发展加快,水资源缺 相似文献
126.
127.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合的结果。该复合构造带北侧的桐柏—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武汉—怀宁前陆断褶带由北向南逆冲,主要形成于晚印支期,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 而南侧的九岭—江南隆起带和瑞昌—铜陵断褶带,则由南向北逆冲,主要形成于早燕山期,是太平洋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同时北侧的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前陆断褶带受到影响,再次活动; 位于该复合构造带中部的大冶—宿松对接带是上述不同构造体制下,不同方向应力叠加,多期构造形迹复合最终形成的复杂构造带。所以,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是中下扬子两大构造体系转换的经典记录。 相似文献
128.
近临界特性的地层水及其对烃源岩生排烃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特制的地层孔隙热压模拟实验装置, 开展了模拟地层孔隙空间高压液态水热体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施加的流体压力为38±2 MPa, 温度为290~390 ℃.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了有关高压液态水及其与之相联系的流体压力和孔隙空间等因素对烃源岩生排烃影响作用的一些重要现象, 实验发现高压液态水介质条件有利于液态油的生成和保存, 不利于液态油向气态烃的转化, 而且干酪根的生烃潜力和排油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这些新的实验现象可能主要与近临界特性的高压液态地层水的作用有关, 进一步推断近临界特性的高压液态水参与干酪根向油气的转化反应, 增加了水对油气的溶解能力.在地下实际烃源岩生排烃的温压(100~200 ℃, 30~120 MPa)条件下, 岩石孔隙中的地层水是一种相对低温高压压缩液态水, 这种地层水可能具有近临界特性, 对烃源岩生排烃过程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这种现象的机理和石油地质意义还知之较少.因此, 加强高压地层水近临界条件下烃源岩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 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地层条件下的近临界水介质、流体压力、孔隙空间因素对生排烃过程的影响, 深化烃源岩生排烃机理的探讨, 建立地质尺度上的烃源岩生排烃动力学模型,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9.
130.
为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动力过程对深海海底边界层的影响,研发了“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观测系统(In-situ Observation System for Bottom Boundary Layer in Abyssal Sea)”,ABBLOS。观测系统主体为坐底式深海运载平台,最大工作水深可达6 700 m(实际工作水深取决于搭载设备的耐压水深),是研究深海海底边界层问题的重要技术创新。观测平台由上下两部分框架结构组成,上部框架用于搭载和回收观测设备,下部支撑架为配重,并且用于提供距离海底1 m的观测空间;同时创新性地设计了“卡槽定位-螺栓紧固”的连接方式连接上下两部分,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保证了平台回收成功率。ABBLOS集成了75 k-ADCP、高频ADCP、ADV、高精度压力计、海底摄像机等设备,以及甲烷、温盐深、浊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内波、中尺度涡等海洋动力过程与海底边界层物理化学参数的动态变化同步观测,特别是可以观测距离海底1 m高度范围的水体流速剖面,并且达到7 mm一层的垂向空间分辨率。研制完成后,2020年在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655 m和1 405 m水深处分别成功布放并回收,观测时间共计34天,采集到观测站位上覆海水的流速剖面结构,捕捉到了平均周期为1天1次的内波作用过程,以及海底边界层的多种物理化学参数。初步分析655 m水深处的观测数据后,发现深海海底边界层的温度、压力、溶解氧、密度和盐度等参数受控于海洋潮汐过程,尤其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基本与潮汐周期同步。海底边界层氧化环境较为稳定,甲烷浓度由高变低,但是基本在海洋溶解甲烷平均浓度范围内。与潮汐相比,内孤立波对深海海底边界层水体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是明显可以引起沉积物的再悬浮,引起的海底边界层的海水浊度从背景值的0.01 NTU增大到48 NTU,海底摄像机也记录到了内孤立波期间深海底层海水突然变浑浊的过程,说明南海内孤立波可以影响海底沉积物的输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