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5篇 |
免费 | 286篇 |
国内免费 | 2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2篇 |
大气科学 | 151篇 |
地球物理 | 107篇 |
地质学 | 552篇 |
海洋学 | 176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38篇 |
自然地理 | 1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仑山金矿床位于宁镇矿集区东端。成矿期分为沉积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热液Ⅰ阶段和热液Ⅱ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热液Ⅰ阶段石英中的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在330~366℃之间,盐度w(Na Cl_(eq))变化于4.96%~6.74%之间,热液Ⅰ阶段方解石中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在150~240℃之间,w(Na Cl_(eq))变化于0.71%~9.80%之间,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流体;热液Ⅱ阶段石英、方解石和萤石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24~260℃,盐度w(Na Cl_(eq))变化于1%~8%之间,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Ⅰ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热液Ⅱ阶段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占主导,但仍有少量岩浆流体。硫同位素研究表明,仑山金矿床沉积成矿期硫除来源于三叠系青龙群膏盐层外,有机质也参与了沉积成矿期中金矿的形成。热液Ⅰ阶段硫来源于沉积成岩阶段黄铁矿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岩浆硫也提供了成矿物质。萤石Sm-Nd测年分析表明,仑山金矿床热液Ⅱ阶段成矿年龄为(93.7±3.1)Ma,推断主成矿阶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仑山金矿床的形成代表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晚期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组的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组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在大量钻井资料分析、野外剖面实测等基础上,将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段直罗组下段细分为2个亚段。在直罗组中识别出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认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主要发育砾质、砂质辫状河沉积,东北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主要发育砂质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则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结合前人研究工作,认为源岩物质组成、有利沉积相带和气候条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的整体认识,可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床的进一步勘查提供重要的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3.
本文收集了广西龙滩水库地震监测台网2006年9月至2016年12月精定位后的3 382次ML≥0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二维衰减成像技术获得了龙滩水库库区的QS二维分布图像。结果显示:龙滩水库库区QS的横向不均匀变化明显,QS低值区围绕着库区近似呈环形分布;在QS低值分布区附近,大多为河流与断裂带的交汇处;QS低值分布主要对应于透水性较强的岩性地区。以上现象表明QS低值分布受水、断裂、岩性等3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初步推断库水可能沿着断裂上的岩石破碎带及节理、裂隙发育地区和具有较强透水性岩层区域向下渗透,使得岩石孔隙中充满流体,内摩擦增大,地震波剧烈衰减,从而使QS值大幅下降。结果还表明:大多数地震发生在QS高、低值过渡区域,这种“软”、“硬”介质的交界处,容易积累应变能,孕育地震。这是由于当QS高、低值过渡区域受到水的加载作用及其对裂隙边界的润滑作用,发震断层的抗剪强度降低,使滑动容易产生,从而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214.
在淮南潘谢矿区选取3个营养盐结构差异较大的塌陷湖泊,于2014—2015年4个季度分别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进行调查,选取3个湖泊中的优势种(属)具尾蓝隐藻(Chroomonas caudata)、链形小环藻(Cyclotella catenata)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氮(N)、磷(P)浓度梯度进行营养动力学培养实验,并结合Monod方程,获得3个藻种在不同营养盐限制下的营养动力学参数.N限制下具尾蓝隐藻、小环藻和伪鱼腥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ax)和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0.66 d~(-1)、1.66 mg/L;0.37 d~(-1)、1.06 mg/L;0.71 d~(-1)、2.26 mg/L;P限制下它们的μmax和Ks则分别为:0.51 d~(-1)、0.023 mg/L;0.31 d~(-1)、0.035 mg/L;0.90 d~(-1)、0.015 mg/L.综上所述,在N充足时,伪鱼腥藻能够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同时在P限制情况下易成为优势种,从营养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其在塌陷湖泊中占据优势的营养盐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沉陷区水域开发利用和营养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5.
50年来北海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55~2004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50 a间北海市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0 a间北海市滨海湿地呈整体退化趋势,潮间砂质海滩、潮间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滩、小型岛屿湿地减少;景观格局指数显示1977年、1998年是北海市滨海湿地较明显变化的拐点。1977年人类活动影响增加,滨海湿地稍有退化,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减小,优势度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减小、景观总面积指数降至最低值。1988年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湿地略为好转,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则呈相反规律。1998年湿地受到的极端气候灾害、人类干扰程度加大,平均斑块分形维数下降,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呈最高值。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围垦改造、互花米草的生物入侵、城市污染、极端气候灾害等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是北海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16.
目前虽认为元坝气田长兴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但尚未进行该气田的古油藏的定量恢复并计算原油裂解气的资源量,并系统分析古油藏原油的来源.长兴组储层普遍可见固体沥青,是原油裂解的直接产物,且原油裂解在本区构造抬升变形前就已经完成,因此储层沥青可用来识别古油层的分布.根据储层沥青的纵向和平面分布,确定了7个可靠的古油藏和4个可能的古油藏,并运用容积法恢复出本区聚集的古原油为6.14×108 t,计算出相应的原油裂解气为3 807.08×108 m3,远大于现今气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表明原油裂解气可以提供充足的气源,进一步证明了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通过长兴组储层沥青与不同层系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δ13C值对比,并结合烃源层分布和TOC等资料,确定古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的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烃源岩,其次为长兴组/大隆组烃源岩.后者主要分布在广元-南江-通江地区,该区的天然气勘探不能忽视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与成藏贡献. 相似文献
217.
宜昌市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楼主体工程业已竣工 ,雷达天线吊装完毕 ,雷达主机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2 0 0 0年底前可投入业务运行。该雷达担负着长江中上游天气监测和为长江三峡、清江隔河岩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重要任务。同时 ,该局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后 ,将与在建的武汉和待建的恩施、十堰新一代天气雷达共同组成湖北省天气雷达监测网 ,成为全国天气雷达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雷达性能良好 ,其水平探测距离可达 2 50km ,空间探测距离可达数百公里 ,可对风场结构、降水强度等进行极为精确的探测。新一代天… 相似文献
218.
219.
5·12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破坏严重,为了及时地为灾区提供测绘服务保障,为满足灾区评估、重建规划等应急服务需要,实现"一县一图"供宏观分析、决策使用,我局利用航测遥感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数字化软件简单、快速、可靠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了实验和总结,为今后的影像地图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