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Manager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基本概念与基本特性的简介,分析了MIS在新形式下的地位及作用,进而以“基于B/S模式的地理信息查阅、测试系统”这个具体案例,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asp开发基于B/S结构的系统,利用黑龙江测绘局地理信息产业的优势,实现全局的人机互动,使全局职工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岩石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对大兴安岭中段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法,得到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的年龄为124.4±1.0 Ma,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属碱性、准铝质岩,里特曼指数σ为3.86~5.10,K2O+Na2O=9.14%~10.35%,钾钠比为0.93~1.0,A/CNK=0.76~0.93,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a、Ba、Ce、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Hf、Zr等高场强元素;(La/Yb)N=11.72~13.90,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Nb、Ta负异常,具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δEu=1.00~1.59。\[n(87Sr)/n(86Sr)\]i=0.705065,εNd(t)=1.93,源区可能为上地幔。结合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壳演化背景,认为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岩浆源区为上地幔。 相似文献
44.
笔者等通过岩石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对大兴安岭中段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通过锆石LA- ICPMS U- Pb定年法,得到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的年龄为124. 4±1. 0 Ma,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属碱性、准铝质岩,里特曼指数σ为3. 86~5. 10,K2O+Na2O=9. 14%~10. 35%,钾钠比为0. 93~1. 0,A/CNK=0. 76~0. 93,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a、Ba、Ce、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Hf、Zr等高场强元素;(La/Yb)N=11. 72~13. 90,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Nb、Ta负异常,具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δEu=1. 00~1. 59。\[n(87Sr)/n(86Sr)\]i=0. 705065,εNd(t)=1. 93,源区可能为上地幔。结合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壳演化背景,认为天险沟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岩浆源区为上地幔。 相似文献
45.
乌和尔图花岗岩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内蒙古狼山地区,岩石类型主要为正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6.1±1.0Ma,晚三叠世。岩石高硅(SiO_2为71.94~73.91%)、富碱(K_2O+Na_2O为8.34~8.88%)、弱过铝(A/CNK为0.98~1.07),贫钙、镁。在SiO_2-K_2O图中,样品点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系列的过渡区域。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不同程度富集Rb、Th、K、Nd、Zr、Hf、Sm,亏损Ba、Nb、Ta、Sr、P、Ti,具中等-弱的负Eu异常(δEu=0.47-0.66)。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乌和尔图花岗岩岩体形成于由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换的构造背景,属后碰撞花岗岩类。锆石Hf同位素显示,乌和尔图花岗岩岩体的εHf(t)为-20.6~7.6,二阶模式年龄为780~2559Ma,变化范围较大,反映源区物质以古老地壳为主,可能有年轻组分的参与。对该岩体的综合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二叠纪末-三叠纪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6.
青海赛什塘矿区叠加褶皱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叠加褶皱区的矿区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资料揭示,青海赛什塘铜矿区是褶皱叠加变形区。为矿山勘探工作提供基础地质支撑,采用露头构造解析基础上的构造综合分析方法,在露头条件欠佳的矿区中下三叠统中首次厘定出4期褶皱组合样式,形成露头和区域尺度上的各类叠加构造。第二期褶皱(F2)叠加在第一期褶皱(F1)之上,主要形成Ramsy(Ramsay et al.,1987)的第三类叠加,表明二者可能是同一构造事件中连续的2阶段变形作用的结果,代表了从分层剪切到横向缩短的地壳变形机制转换过程,其间同时发生了印支期岩浆杂岩的侵入就位,推测是对区域上印支期西秦岭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从俯冲向碰撞转换的远程效应的响应。褶皱构造对赛什塘铜多金属矿的形成、改造和保存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简称CCSM3)模拟的TraCE-21ka全新世以来的试验数据,分析了全新世两次突变事件(8.2 ka B.P.和4.2 ka B.P.)前后(分别为9200~8800 a B.P.、8800~8000 a B.P.和4800~4500 a B.P.、4500~4000 a B.P.)北半球夏季(6~8月)气温和季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对比4个单因子(地球轨道参数、温室气体浓度、大陆冰盖和淡水注入)敏感性试验结果来分析北半球季风降水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两次典型突变事件前后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的地表气温均明显下降,但是8.2 ka B.P.事件的降温程度大于4.2 ka B.P.事件,此外,在8.2 ka B.P.事件下北美中部有明显的增温,而在4.2 ka B.P.事件下该地区为降温;2)两次典型突变事件前后的北半球季风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类似,主要表现为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西部和印度季风降水一致减少,而东亚季风降水呈现"南涝北旱"的分布型;3)两次典型突变事件前后环流场变化的空间型相似,但是4.2 ka B.P.事件的环流强度变化明显弱于8.2 ka B.P.事件;4)8.2 ka B.P.事件下北半球季风降水变化主要是淡水注入所导致,而4.2 ka B.P.事件主要由于地球轨道参数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8.
内蒙古昌图希勒斯台幅(L50E015021)1∶50 000矿产地质图数据库基于数字地质填图系统建立,实现了从前期资料准备→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综合整理→最终成果表达的全程数字化,有效开展了对各类数据的一体化描述、存储、组织和利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采用“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填图方法,重新厘定了火山岩地层,详细划分了火山岩相、喷发旋回及其组合类型,重点查明了火山岩、火山构造、火山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总结了中生代火山岩区金属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8个地层单位、4期火山喷发旋回、8处成矿远景区、6处找矿靶区,此外,还包含有1170件化学样品数据、261件土壤样分析数据、108件岩石地球化学数据、222件光薄片样品、35件S和Pb同位素数据、10件H和O同位素数据和4个锆石U-Pb年龄。初步查明图幅内新发现的昌图锡力银铅锌锰矿3341银金属量为1028.35 t,铅金属量为11.25万t,锌金属量为9.36万t,锰金属量为55.24万t,达到大型银多金属矿床规模。本数据库内容详实、可利用度高,为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区深入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金属矿产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数据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49.
石英脉型钨矿床中云英岩析离体及岩浆液态分异成矿研究——以湖南瑶岗仙钨矿床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云英岩析离体(包体)常见于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成矿花岗岩体顶部附近,这些析离体多呈不规则椭球状,与寄主岩石花岗岩围岩界线明显,无与外面连通的脉体或构造,分布无规律。在湖南瑶岗仙钨矿床,云英岩析离体赋存于瑶岗仙岩体主体的灰色斑状碱长花岗岩Ⅰ中,大部分有分带,外带为云英岩化碱长花岗岩,富含辉钼矿,最高达5%以上,钠长石An平均为0.64;内核部分为云英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白云母、石英、萤石、黄玉、黑钨矿等,与黑钨矿石英脉相同,其黑钨矿含量最高达20%以上,属热液沉淀形成。云英岩析离体整体呈现出浆液过渡态流体作用的特征,是富Li-F碱长花岗岩浆液态分异作用的产物。与碱长花岗岩围岩相比,析离体中富集金属元素W、Mo、Bi及Li、Rb等元素,相对贫Co、Ni、Sr、Ba等元素,Cu、Pb、Zn的含量变化不明显。这种元素富集规律与区域岩浆演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岩浆晚期液态分异形成浆液过渡态流体是W等成矿元素富集的重要机制,但这一机制并不会导致Pb、Zn的富集,这一点不同于矽卡岩型钨矿床。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是灰色斑状碱长花岗岩Ⅰ,云英岩析离体是该岩体岩浆液态分异的结果,可以作为识别碱长花岗岩含矿性的重要标志(寻找石英脉型钨矿矿床)。 相似文献
50.
内蒙古北柳图庙幅(K49E011021)1∶50 000地质图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D 2019–01)和行业的其他统一标准及要求,充分利用1∶200 000区域地质、1∶50 000矿产调查工作资料,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结合Spot、ETM、Aster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是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乃庙地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成果图件之一。图件详细填绘了白乃庙岛弧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对志留系、二叠系、白垩系等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区内侵入岩划分为4个期次,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构造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3个非正式填图单位、10个正式地层单位、4期岩浆事件和2期构造变形,以及176个样品的岩石全分析数据,10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28.9 MB。该图幅细化了北侧温都尔庙构造带向南侧俯冲过程形成的白乃庙岛弧带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温都尔庙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该图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幅开展智能化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试点图幅,首次实现了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流程智能化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